尹金明打斷道:“你們忘了祝、林二位娘子?”
劉耿文:“那都是天上下凡的仙女?!?/p>
作為段曉棠的心腹,左廂軍的鐵桿,林婉婉曾經(jīng)隨軍做過軍醫(yī),教導過他們戰(zhàn)場救治之法,祝明月背地里幫右武衛(wèi)處置戰(zhàn)利品,籌備軍衣……這些都瞞不過人。
尹金明:“我聽金輝說,祝娘子手下有不少識文斷字的女娘,出面處置各種大事?!?/p>
女子不能封侯拜相,但一樣可以扶持家中,做出一番事業(yè)。
對他們這樣的人家而言,沒什么不能拋頭露面的說法,不到能打腫臉充胖子的時候,一切以實用為主。
難道以前家中女眷一塊下地,就稱得上講究嗎!
三人騎馬在城中各家私塾轉(zhuǎn)悠,若遇上先生正在講課,還會駐足多聽一會。
以他們野路子的學習經(jīng)歷,先生學問固然重要,但能教出來多少更是重中之重。
孫安豐舉過例子,現(xiàn)在營中教的《論語》都是按照最簡單的來,若真照傳統(tǒng)的教法,旁征博引咬文嚼字,九成九的人聽不明白。
但這就是最符合士人規(guī)范的主流學問。
尹金明三人只有一個要求,難點不是事,但要說人話,不能云里霧里讓學生自己去悟。
你看,范成明聽龔瑞說話,現(xiàn)在都沒悟出個道道來。
杜喬推薦的一所私塾符合他們的要求,先生也滿意家長的身份背景。
如今城中風頭正勁的右武衛(wèi)將官,體面得很。
可惜師資力量限制,不能一口氣收七八個學生,否則精力跟不上,教學質(zhì)量難以保證。
尹金明三人又不愿意將子弟拆分入學。
雙方只能遺憾無緣。
最后還是在李四海打聽出來的一所附近坊學中找到“落腳處”,因是父子二人共同辦學,多幾個學生照應得過來,用來啟蒙足夠了。
雙方約定好,待到良辰吉日帶學生來拜師。
李開德在城中走了一天,回家時感覺比往日在外急行軍還累。
李四海問道:“事情辦下來了?”
李開德點點頭,“嗯,隔了一坊,不算遠。”
李四海笑道:“那就好。”
李開德:“改明我去把啟蒙書籍買回來,家里再給他們幾個縫個書包就能上學了?!?/p>
李四海驚訝道:“還要買書!”多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