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在信中將王家稍微拿得出手的事情大夸特夸,又將王寶瓊捧得如同仙女一般。最后還格外謙卑地表示,若能娶到王家女便是李家的福氣,他那不爭氣的弟弟往后就勞煩王家多照顧了。
遠在洛陽的李君玘如何能知曉千里外的小士族家事,還不是李君璠做了功課,特意向他提及的。
李家求婚的誠意由此可見一斑。
因為這份求婚書,以至于王家人對李君玘的印象就是一個溫和慈愛的長兄。完全沒想過他為何能成為南征北戰(zhàn)的大將軍。
至于所謂李家壞了事的傳聞,也從來不在王家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李君璠落魄只能任功曹,但對許多人而言,已經(jīng)一生難以企及的天花板。
對王家而言,李君璠若是能在本地做一輩子功曹就是最好的了。
他們擔憂的,從來不是李家的落魄,而是太富貴生出的不匹配。
李君玘為何會同意這一門貌似不般配的婚事呢?
一來是因為高門聯(lián)姻聽著光鮮亮麗,但兩個弟弟接連遭退婚,可見高門在利益可能受損的前提下,跑得比誰都快。
二來則是家中本就不指望李君璠有大前程,王家家風清正,小兒女情濃意切,與其讓他在外漂泊不定,不如就這樣踏踏實實地過日子。
三便是李君玘心中的隱憂,楊胤如日中天,短時間內(nèi)看不到翻身的希望。李君璠不知要在外地躲藏多久,有門靠譜的岳家照應,多少能是個依靠。
當然,兄弟倆私下里的說法就沒那么客氣了。
李君玘給弟弟指了兩條明路,要么熬成大齡單身男青年,猴年馬月回長安再議親。要么在當?shù)卣乙婚T妥當?shù)娜思揖偷爻捎H。
他對女方的要求就兩條,家世清白,人品貴重。是男人就自己解決問題,別盡耽擱老子打獵。
李君玘并非只聽信李君璠的“一面之詞”,畢竟在幾個哥哥的印象中,這個弟弟有點傻,難保不被人騙。
所以他不僅有安插在李君璠身邊的人回報,還派人實地去打探過王家的情況,可謂是費心勞力。
最后只得感慨傻人有傻福,允了這門親事。
然后李君玘轉(zhuǎn)頭就往長安寫信,將另一個裝高嶺之花,自己卻沒本事解決終身大事的兄弟狠狠罵了一頓,這才算出了一口郁氣。
有了李君玘的親筆信兼變相的保證,王家沒有不同意的道理。再拖下去,外頭人保不齊以為他們不識抬舉。
旁人成親時,新郎只需出個人,其他事情自有家人打理得妥妥當當。
李君璠沒那么好的運氣,只能事事親力親為。這場婚事唯一的不足之處便是沒有任何男方親戚出席婚禮。
理由說來正當,人人都做著官,身負要職走不開。但各路親戚賀喜的禮物源源不斷地送來,禮數(shù)上是一點也不缺。
到了大婚之日。李君璠身著紅衣,騎著高頭大馬,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王家迎親。雖然男方親戚沒有出席,但婚禮的熱鬧與喜慶卻絲毫未減。
婚后夫妻兩人住進了王家附近的一處小宅子,但故事走向卻讓人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