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24章
蒙以養(yǎng)正
李西村繁衍多年,村里村外的熟地早就劃得差不多,不然段曉棠不會只落得幾畝地。
李啟祥挑挑選選幾番,很快就選定幾個地塊。因為祝明月不熟悉村中地理,只能實地去看看。
若是幾年前段曉棠等人直接入駐李西村,李啟祥或許會將她們的田地隨意劃到某個偏遠的角落,甚至需要她們自己開荒收拾,畢竟落戶文書上,沒有指明非得是肥沃的上田。
如今建學堂,就得指著交通便利之處,至于田地的肥沃與否,反倒成了次要之事。
出于一點莊戶人家的樸素情感,李啟祥覺得用肥沃的上田來建造房屋,實在是一種浪費。
祝明月最后指了一塊村口附近的沙土地,因為周圍環(huán)境有些陌生,問道:“李東村的人來這方便嗎?”
祝明月之所以將兩個村子綁在一起,一是看李開德的面子,二是他們祖上是同宗,撕擄不開。
李啟祥連連點頭,伸手比劃道:“方便得很,過橋以后,在前頭繞幾步就行?!?/p>
祝明月提議,“先建三間屋子,一間先生住,一間做學堂,剩下的一間堆放雜物。至于屋頂,還是用瓦片吧!秋風一起,茅草到底不經(jīng)吹。下雨時,外頭下大雨,里頭下小雨?!?/p>
泥磚、木材、茅草,只要家里肯費力氣,就不用去外頭花錢。如今李西村里,也沒有幾間瓦片房子。
祝明月此舉,無疑會增加一筆不小的開支。但“金主”如此大方,李啟祥也沒有反對的理由。
李啟祥唯有一點顧慮,“只是無論建學堂還是開學,都得在春耕之后。”
鄉(xiāng)下地方,除了死人和生孩子沒法改期,其他一切事務都得給春耕讓路。
祝明月對此表示理解,“我明白,只是開學典禮我恐怕無法到場。”
從袖中取出一頁紙,交給李啟祥,“這是托人寫的興學勸勉文,麻煩里長找位石匠,將其刻成碑文,立在學堂門前?!?/p>
照理說這種紀念性文章,該找家里最夠得著的大文豪書寫。
但祝明月向來不拘小節(jié),在身邊幾個使喚得順手的文人各奔前程后,把主意打到柳恪身上,代價是三塊奶油蛋糕,不折不扣的房東價。
李啟祥不曾想祝明月準備得如此充分,望著密密麻麻的文字,一時理不清其中的微言大義。
問道:“祝娘子,你看這學堂該叫什么名字呢?”
如果是李氏族人捐建,簡簡單單一個李氏族學就能概括。
如今出資的是祝明月,命名權自然歸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