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房里各種東西肯定是有的,只是不足量。先到先得,或者像范成明那樣,橫的先得。
少府監(jiān)的東西日常多了,布帛之類最好變現(xiàn)。按規(guī)定幾年發(fā)一件衣裳,真要指著它,得穿成不蔽體的爛布條。
以次充好是常事,質地緊實的布料換成輕薄的,更有甚者是不知道放了多少年的陳布,勁一大就碎了。
這樣的份例,只比一點沒有好,不拿吃虧,拿了生氣。
這還算落到手里的,更多時候問就是在排期,人手不足,得先緊著皇上和各處的貴人。
所有人心知肚明,一旦排下來軍士退役歸家都等不到,東西錢帛早被人瓜分完了。
軍士的衣裳要么靠從家里帶來,要么用戰(zhàn)后的繳獲換,一個個穿的千奇百怪。
不如費點錢帛,在祝明月這兒做,省時省心還不生氣。
莊旭琢磨找個機會,把衣料要出來,要么拿下去分了,要么讓恒榮祥代工制作成衣。
合作這么久,不用段曉棠抽絲剝繭,祝明月也猜到右武衛(wèi)的某些軍需,恐怕永遠只會停留在朝廷的賬面上。
有吳嶺坐鎮(zhèn)的南衙諸衛(wèi)尚且如此,糧草沒被克扣,軍械慢慢能拿齊,頂多偶爾穿得“涼快”一點。
待遇已經(jīng)算頂格,不敢想其他軍隊是何種境況。
大概比草臺班子強一星半點。
祝明月腦子里過一圈,恒榮祥備貨量足夠接這一筆訂單。
入駐萬福鴻的商家中有兩個做皮草生意,簽訂租約時聲稱皮草和綢緞混著賣。
實際雙方心知肚明,他們主業(yè)是皮草,所謂綢緞生意,大概率只是空窗期轉租的借口。
祝明月也沒有辦法,大多數(shù)貨物都有時令性,剩下的時間不摳腳能怎辦,老天爺又不是家里的長工,一年四季,一天十二個時辰干活。
只能將各種責任條款落實到字面上,并要求具體負責經(jīng)營的“掌柜、管事”,一旦有變動,必須報備。
兩個皮草商人在祝明月這兒競拍過皮料,現(xiàn)在祝明月轉過頭找他們買一些不上檔次的皮衣,禮尚往來。
萬福鴻,從貨源到銷售渠道,都有著落。
祝明月:“我和徐掌柜通個氣,三日后,莊長史派人帶上錢帛,去恒榮祥提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