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祝明月一路都盡量低調(diào),只跟著林婉婉、段曉棠兩人,必要時附和幾句。
等到三人隨著人流往內(nèi)院走,眼前的景色卻漸漸讓她們挪不開眼。
孫府的建筑雖仍是長安常見的規(guī)制,可在細(xì)節(jié)處卻透著不一樣的巧思。居然有她們遍地求而不得的園林的影子。
形造尚且粗糙,沒能完全展現(xiàn)江南園林的精巧,可那份傾向,已是十分明顯。
畢竟她們所希冀的園子就是脫胎于未來的江南園林,而孫家正是發(fā)源于江南。
雖然現(xiàn)在系統(tǒng)性的審美理念尚未成型,但對有錢有閑有志趣的貴婦來說,動動嘴、手指縫里露出來一些就足夠形成奇觀了。
段曉棠望著不遠(yuǎn)處的小池,輕嘆一聲,“多看看吧!”
哪些可以借鑒、移植到離園里。
她們往后大概沒有第二次機會來孫家,至于長安其他的江南大戶,要么財力不足,要么無意在宅邸上花費心思,未必有這份實力改造出這般帶著江南韻味的庭院。
穿過幾重院落,前方漸漸熱鬧起來,青廬早已搭好,紅色的綢緞纏繞著梁柱,周圍擠滿了觀禮的賓客。
新人拜堂的儀式莊重又熱鬧,三人站在人群外圍,看著孫安豐牽著竇意意的手,一步步走完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的流程,心里都生出幾分暖意。
儀式一結(jié)束,段曉棠的心思便立刻飄到了接下來的喜宴上。
她本就愛琢磨吃食,尋常長安高門的宴席,規(guī)格雖高,菜式卻大同小異,多是烤羊、燉肉這類北方常見的硬菜,早已勾不起她的興趣。
可孫家不一樣,孫家起家于江南,此次又特意把婚事辦成“南北大聯(lián)歡”,段曉棠早有預(yù)感,這場喜宴定然能吃到些不一樣的東西。
果不其然,等仆婢們端著托盤開始上菜,段曉棠一眼就看出了孫家的用心。
每一桌的菜式都分成了兩半,一半是長安傳統(tǒng)的烤羊腿、胡餅、酪漿,另一半則是透著江南清雅的魚蝦菜品。
顯然是為了兼顧南北賓客的口味,既不讓北方客人覺得清淡寡味,也不讓南方客人因重油重鹽而不適。
南方講究“不令不時”,應(yīng)季的食材,如楊梅、茭白等物隔著千山萬水根本運不到長安,于是退而求其次,多用水產(chǎn),如魚、蝦、蟹、鱔等。
雖然大多是渭河里捕撈的,但卻是地道的江南做法。
段曉棠偷偷瞥了一眼遠(yuǎn)處安置南方賓客的桌席,果然見幾位江南士族子弟正舉著筷子,對著一盤魚膾低聲贊嘆,臉上滿是“他鄉(xiāng)遇故味”的感動。
長安沒有江南的四鰓鱸魚,便用青魚替代,魚片被切得薄如蟬翼,放在潔白的瓷盤里,幾乎能透光,旁邊還配著一小碟芥醬和醋汁,正是江南魚膾的經(jīng)典吃法。
不僅南方人,連北方人也有所意動,畢竟長安也好吃魚膾。
旁人不知道,武俊江作為娘家舅舅,地位尊崇,孫家特別安排地方招待這些送親的娘家人。
這會怕是忙不迭地用魚片蘸醋汁入口了。
可惜段曉棠除了不愛吃羊肉外,其他方面的忌口也頗多。
不僅魚膾,連帶對醉蟹敬謝不敏,不光因為酒,也因為它“生”。
心中暗自思量,有沒有熟醉蟹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