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明月重新走回文會場地時,特意繞著各個討論的人群慢步而行,豎起耳朵細聽。
入耳的結(jié)論,竟比她預想中溫和得多。
這里畢竟是專屬于長安才女的文會,聚集的都是全城最有學識、眼界也更開闊的女子。
顧盼兒作為文會最初的發(fā)起人之一,即便參會者中有人與她不算深交,也絕無深仇大恨。
同為女子的惺惺相惜,讓她們更能體會顧盼兒獨自撫養(yǎng)孩子的辛酸與不易。
說點酸言酸語也就是盡頭了,更多的氣得沖著自家不成器的笨蛋發(fā)。
沒人揪著
“贅婿之子”
的身份不放,顧小玉有母無父是事實,那他今日展現(xiàn)出來的所有才能,都是母親和母家的功勞。將來真能有出息,所有榮光也都歸母家,干凈明了,沒旁人什么事。
古有孟母三遷擇鄰、陶母封壇退鲊教兒清廉,誰說女子頭發(fā)長見識短?
真有學識的女子,上能相夫佐家,下能教子成才。
顧盼兒自己本就有才名,教出聰明兒子有什么可意外的?
何況顧盼兒往日參加同好聚會,時不時帶著“時尚單品”出來露臉,旁人對母子倆相處的細節(jié)也有幾分了解。
唯一讓眾人略感違和的,不過是顧盼兒的形象與傳統(tǒng)敘事中吃苦耐勞、荊釵布裙的賢惠母親相去甚遠。
她總穿著精致的衣裳,妝容妥帖,看著光鮮亮麗得好似泡在蜜罐里??蛇@點違和,在
“教子成才”
的實績面前,也顯得無關緊要了。
祝明月聽了半晌,耳邊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