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只有總考官皇帝才能對殿試卷排位,但是在把一甲三名及二甲前十送至文華殿前,二、三甲試卷的名次已經(jīng)排好了。
此時所有的試卷并未拆彌封,理論上沒有人知道考生排位。
嘉靖端坐文華殿,十四名讀卷官恭敬見禮后,禮部尚書毛澄身為知貢舉官,會試殿試大典的總負責人,上前跪稟本次會試大典考生多少人,錄取多少人,最后說:“三場拔其由尤者具額以俟宸斷,得四百一十人張之甲榜……”
毛澄說完退下,首輔手捧一甲三名試卷上前跪稟后,張佐接過試卷置于案上。
最厚的試卷成功地引起了嘉靖的注意。他早已從司禮監(jiān)、錦衣衛(wèi)得知有一姓楊名植的考生不打草稿提筆成文立成六千五百字超過前代狀元羅倫而且第一個交卷,今天他居然進入了三鼎甲。
這個楊植是羅欽順的弟子?
嘉靖與其他人一樣,也是先看兩份單張紙的試卷,看過后不露聲色,再拿起最厚的試卷看了起來。
才看了幾段,平時幾乎不怎么說話,不表露情緒的嘉靖臉色居然變得凝重起來。
羅欽順偷眼看看嘉靖,心里忐忑不安。
也不知道嘉靖會不會喜歡楊植的策論?如果嘉靖不滿,會不會遷怒于我,說我搞私相授受,內(nèi)幕交易?
六千多字的長文,嘉靖看得很慢。他看過一遍后閉上眼睛休息一下,給肅立座下的十四名讀卷官賜座,然后又看第二遍。
文華殿中鴉雀無聲。
楊植的文章這么寫的:燧人氏之前,人類茹毛飲血;有巢氏之前,人類穴居;伏羲氏觀天象及自然變化,發(fā)明規(guī)(圓規(guī))距(曲尺)等工具,人類才開始用工具測量自然,開始形成一個一個有血緣關系的固定團體,稱為氏。氏族的行事規(guī)范就是規(guī)距,規(guī)距者,今之所謂制也。
軒轅時代,在圓規(guī)曲尺的基礎上,人類的數(shù)學技能爆發(fā),由此發(fā)明了車、服飾、農(nóng)耕工具、冶金等,并創(chuàng)制文字,樂律,組織能力更強。人類始作文明,形成了社會。
所以,“軒轅以前,其猶夷狄乎!太昊以上,其猶禽獸乎”!
黃帝堯舜時代,人類以一個一個部落的形式不斷在晉、豫地區(qū)遷徙,游耕,部落之間組成聯(lián)盟互相通婚,推舉聯(lián)盟首領,稱之為“帝”。
“上古之時的國家不過今日川、廣之土司,關外草原之可汗”。
那時稱“帝”者非常辛苦,每日游走于各部落裁判糾紛、指導生產(chǎn),所得供養(yǎng)與其他人無異,沒有什么人愿意為帝,都是通過推薦、禪讓的方式產(chǎn)生帝。所以許由聽到大家要推舉他為“帝”,就趕緊跑了。
這個關于禪讓的說法完全是韓非子的,與儒家描述上古三代盡善盡美的說法完全相反,而且否定了嘉靖出題說“唐虞三代所以致雍熙泰和之盛”、“三代而上無容議已”!
隨著勞動工具越多越發(fā)精細,農(nóng)耕技術產(chǎn)生飛躍,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越來越高,人類不再游耕,而是定居下來,由此形成一個一個國,各國的中央管理機構被稱朝代。
自夏啟開始,帝位推舉制已經(jīng)不再適合處理復雜的各國關系,因此啟代替了被推舉為帝的伯益,開始帝位世襲制,并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中央機構。啟因此有開啟、啟發(fā)、承前啟后之意。
各種勞動工具、戰(zhàn)爭工具迅速發(fā)展,春秋戰(zhàn)國紛爭不休,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軌,建立了郡縣制,“百代都行秦政法”,為華夏文明的繼續(xù)發(fā)展奠定深厚的基礎,秦始皇誠為千古一帝。
嘉靖想不到被儒家惡罵的秦始皇得到楊植如此高的評價!
然后就嘉靖迷惑的漢唐宋,楊植的議論是:影響朝代興替的有外在因素與內(nèi)在因素。
漢時氣候溫暖,陜甘寧人口眾多,物產(chǎn)豐饒,至漢末氣候轉寒,河北有黃巾之亂直至五胡亂華;唐時又轉暖,轉寒之際河北又有安史之亂;宋時又寒。這是王朝興替的外因;
而王朝興替的內(nèi)因,在于每個王朝的上層食利階級越來越龐大,占據(jù)越來越多的土地、財富、權勢,貧者無立錐之地,于是如葉子牌一樣重新洗牌,重新分配土地財富權勢。
楊植接著稱贊了皇明太祖驅(qū)除韃虜再造華夏,立下萬世不移之功。但是如今氣候轉寒,此乃外因;大明的上層食利階級的土地財富權勢日益增長,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針對嘉靖認為上層階級越來越?jīng)]有綱紀,下層民眾的風俗越來越不純潔,楊植認為本來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