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
初一下學期,年后開學的三五天里,國增所在的班級,接連來了三個新同學。這些新同學,可不是從別的學校轉(zhuǎn)學來的,而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被學校強行要求留級,他們從初二年級,留級到初一年級。
這幾個學生,不光是學習不好,還帶壞其他學生,嚴重影響了班風,初二年級的學生,馬上就要升初三了,班里倘若有個害群之馬,那豈不是耽誤了整個班級?以學習成績不及格為由,班主任將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們,都踢出了班級,留級到初一年級復讀。
不光是學校的班風,還是校風,更甚至整個社會的風氣,這幾年,都變怪變壞了。
這是改革開放的第五年,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是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shù),國外的資本和資金。但技術(shù)和資本引入的同時,國外的思想和文化,以及種種風氣,也悄然進入。
改革開放,就是打開了國門,打開了中國和外國的交流之窗。門開了,窗戶開了,我們要的東西進來了,我們不要的東西,也魚龍混雜的進來了。如果說,在沒有改革開放前,我們國內(nèi)的空氣,是閉門造車般的渾濁,需要打開窗戶,讓外面新鮮的空氣,都融入進來。
但與此同時,在我們開窗的一瞬間,新鮮空氣是進來了,但蒼蠅蚊子,也跟著進來了。
整個社會的不正之風,也開始蔓延。先不說經(jīng)濟領域里,一些投機倒把的人,處處鉆空子。而社會治安方面,也令人堪憂。打架的,斗毆的,偷盜的,搶劫的,甚至強奸案也屢屢發(fā)生。壓抑在人們心中的種種欲望,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也井噴式爆發(fā)。
畢竟,窮的,苦的,缺爹少娘,沒人管教,說不上媳婦來,單身漢打光棍的,可太多太多了。他也得吃飯,也得溫飽,也想碰碰女人的身子,也想發(fā)一筆橫財。既然國家的大環(huán)境變了,上上下下的政策變了,那他就想方設法的,用心里的欲望,隨意支配行動。
這不,連讀初中的小孩子,都跟著學壞了,不好好在學校念書,卻跟著社會上的游兵散將,無業(yè)游民,到處鬼混。人學好難,可學壞,那可是幾天的事。
馬云唐出生于30年代,是大摩河村人。他才幾歲大的時候,親爹就死了。爹死了后,娘帶著他,改嫁到鄰村王文村,娘嫁過去以后,又和后爹生了個兒子。
馬云唐這孩子,從小跟著親娘后爹長大,知道自己,不是后爹身上的血脈,所以性格自幼孤僻,唯有把年幼的心思,都花在讀書上。這孩子,從小學習就用功,后來考上了縣里的師范學校,還算是念了個高職的文憑。
畢業(yè)后,馬云唐被后爹和親娘,安排了一樁婚事,娶了鄰村,大字不識的陳淑芬。要說這陳淑芬,跟馬云唐,也算是同命相連。
陳淑芬,九歲的時候,娘便死了,她是個從小,就沒娘的孩子。馬云唐呢,從小就死了爹,是個從小,就沒爹的孩子。
馬云唐和陳淑芬,兩人結(jié)婚后,依舊跟著馬云唐的親娘后爹,以及那個同母異父的弟弟,一起過日子。一年后,馬云唐生了個兒子,取名為馬景明。馬景明三四歲大的時候,馬云唐同母異父的弟弟,也長大了,也該娶媳婦了,可這一大家子人,擠在四間土房子里,實在是不方便。
馬云唐決定,自己得從家里搬出來,好給弟弟騰地方結(jié)婚。他決定了,這次搬出來,干脆認祖歸宗,不光要從家里搬出來,而且要從王文村搬出來。就帶著媳婦和兒子,回到了大磨河村,從此在大摩河村安了家。
畢竟,他是大摩河村老馬家的人,大摩河村外的地里,埋著他的爺爺奶奶,埋著他英年早逝的親爹。大摩河村里的老少爺們,有他老馬家的兄弟。
后來,馬云唐又和陳淑芬,接連生了三個孩子,只可惜,生的全是閨女。馬云唐抽著旱煙,對這三個孩子不滿意。雖然自己讀過書,算是個有文化的人,但對這三個女兒,馬云唐胡亂的,起了三個名字,大閨女叫馬秀巒,二閨女叫馬秀萍,三閨女叫馬秀玉。
陳淑芬的頭胎,給自己生了個兒子,可后面生的仨孩子,卻都是丫頭,馬云唐為此,覺得陳淑芬不會生,對她頗有不滿。他多想自己的媳婦,能給自己再生個兒子啊。他自己,從小就沒有個親兄弟,在村上出頭露面時,都顯得勢單力薄。雖然自己的親娘,給自己生了個弟弟。但那個弟弟,畢竟是娘和后爹生的,跟他馬云唐,不是一個姓。
再想生第五胎,想要生個兒子,卻又趕上了,國家的計劃生育。你想生,國家不讓你生了。不光如此,小閨女秀玉,原本挺好的一個丫頭,三歲的時候,卻得了小兒麻痹癥,原本是個老疙瘩,起了個秀玉的名字,可卻因生病,秀玉變的呆頭呆腦,傻傻乎乎,馬云唐也沒了,再生兒子的想法。
老馬家在大磨河村,原本就是單門獨戶的小姓氏,整個村子姓馬的人家,就那么十來戶,算不上人丁興旺。馬云唐想多生幾個兒子,好繁衍種族,壯大門戶。可他這個心愿,老天就不讓他實現(xiàn)。
他在心里自我安慰,這就是命,老天爺就是讓你命里注定,只有這一個兒子。一個兒子就一個兒子吧,起碼有這么一個兒子,就能傳宗接代了,起碼兒子將來,還能再生孫子。到時候,兒子再多生幾個孫子,替他完成家門興旺的心愿。
馬云唐畢竟念過師范學校,在大摩河村,也是少有的文化人。后來當了村子上的大隊會計,大隊長,支部書記,還拿過縣里商業(yè)局,頒發(fā)的勞模獎狀。文革的時候,馬云唐也受過牽連,當時口號是,打死李樹坡,火燒馬云唐。李樹坡是大隊支書,馬云唐那時,是大隊長。
這有文化的讀書人,總比沒文化的莊稼漢,日子要過得好。馬云唐和陳淑芬,兩人也勤勤懇懇,吃苦耐勞,把四個孩子都拉扯大了。夫妻二人還蓋了五間新土房,從原來破舊的土屋子里,搬了出來,住進了新房。
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馬云唐有經(jīng)濟頭腦,抓住國家給的一些政策,自己搞養(yǎng)殖。他和媳婦陳淑芬,一起養(yǎng)家禽,養(yǎng)貂,養(yǎng)兔子,還養(yǎng)了一匹高頭大馬。誰家有個耕地拉車的牲口,這在村里,可是新鮮事。種地的農(nóng)民,有了牛馬拉車耕地,可是能節(jié)省不少人力。
別人家還在那,吭哧哼哧的割麥子,人家馬云唐家,卻正趕著馬車,早已將麥子拉進了打谷場。馬云唐和陳淑芬兩口子,這小日子過的,在村上算是中等偏上。
只是這大兒子馬景明,卻不爭氣。到了王文村念初中,每天逃學逃課,還跟著校外,那些街頭混混,游手好閑的,投機倒把分子,在一起廝混。
校長算是馬景明的,一個叔伯姥爺,還跟馬云唐的后爹,沾親帶故,要不是念及,親戚套親戚的關(guān)系,校長早就開除馬景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