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guān)于我,關(guān)于家與國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民國末年,所謂民國,是1911年,國父孫先生,發(fā)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愛新覺羅清政府,結(jié)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1912年元旦,孫先生建立了中華民國,民國國都定在南京,孫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
在王朝更迭的年代,誰有槍誰便是王。袁世凱是晚清重臣,掌握著大清的軍權(quán),天津的小站練兵,為袁世凱建立新軍,奠定了基礎(chǔ),成為他日后,要挾革命黨的重要籌碼。推翻清朝建立民國,是袁世凱與革命黨的交易,交易的前提代價,是民國的大總統(tǒng),要讓袁世凱來當(dāng)。
按理說,袁世凱應(yīng)該去南京,赴任大總統(tǒng)。但他的勢力都在北方,尤其在京津地區(qū)。袁世凱怎么會挪動自己的老巢,去是非之地的南京呢?還是那句話,誰有槍誰便是王,段祺瑞、馮國璋、蔡鍔、曹錕,這些手握槍和兵的將軍,可都是老袁的小弟啊。孫先生等革命黨再次妥協(xié),把南京國民政府,遷都到北京,袁世凱當(dāng)了民國大總統(tǒng)。從此,民國政府進入了北洋時期,也叫做北洋政府。
當(dāng)了幾天大總統(tǒng),袁世凱覺得不過癮,還是覺得做皇帝好。就做了一件讓自己高興,讓天下人唾棄的事,廢除了民國共和制,重新建立了帝國,自己當(dāng)上了中華帝國大皇帝。但這個皇帝,他只當(dāng)了幾十天,就在世人的一片唾罵聲,以及他的那些封疆大吏的小弟,各個眾叛親離下死去。
從此,北洋政府進入了,群龍無首的階段,袁世凱手下的眾多小弟,各有各的地盤,各有各的軍隊,誰也不服誰,誰都想在老大死后,自己也當(dāng)老大,北洋政府陷入了,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
安徽人段祺瑞,是皖系軍閥的代表。老袁死后,迅速奪取了政權(quán),在北京建立了執(zhí)政府,算是繼承了,北洋政府的衣缽。張作霖在東北,自封東北王,東三省是他的地盤。張作霖綠林響馬出身,東北那時候,也是軍閥和土匪,都各自占山為王,勢力也不相上下。
張作霖懂江湖,懂人情世故。該打的打,該殺的殺,該拜把子拉攏的,就歃血為盟。楞是把四分五裂的東三省,給統(tǒng)一了,建立了奉系軍閥。但為什么叫奉系呢?那時候的遼寧沈陽,不叫沈陽,叫奉天,張大帥是奉天人。
人都是有野心的,統(tǒng)一了東三省,東北王便把手,伸到華北華中,想摻和更多北洋政府的事。張大帥,也的確有這個能力。在他被小鬼子炸死前,實際成為了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國家元首。
直系軍閥也是北洋政府,重要的軍事力量。直系軍閥的首領(lǐng),多出自直隸省,也就是后來的河北省。比如直系首領(lǐng)馮國璋,就是河北滄州人。馮國璋有個重孫子,后來成為了新中國,家喻戶曉的相聲演員。馮國璋曾是老袁的親信將領(lǐng),老袁死后,他便從北洋軍閥中單干。馮國璋還做過幾天代總統(tǒng)、國務(wù)總理和陸軍部長,但不久病逝。
馮國璋死后,曹錕和吳佩孚,又相繼接了班。曹錕建立的政權(quán),后來又被出生在滄州青縣,在保定長大的馮玉祥推翻。除此之外,山西五臺山出生的閻錫山,建立了晉系軍閥,馮玉祥后來,當(dāng)了西北邊防督辦,又建立了西北軍。
民國時候的各個軍閥,數(shù)得上名的,得有十幾個。那時候,只要你手里有槍,有軍隊,哪怕只有一個師,你都可以自封為王。想跟著誰混就跟著誰混,想自己單干就單干。反正群龍無首,反正誰也不服誰。誰都想當(dāng)老大,誰都想擴充自己的地盤。就這樣,大家你打我,我打你,我聯(lián)合你打他,你聯(lián)合他打我,以至于后來,為了爭奪底盤和權(quán)貴,爆發(fā)了直皖大戰(zhàn),直奉大戰(zhàn)等。
這邊的軍閥混戰(zhàn)打仗,那邊的孫先生,鬧革命也沒閑著,領(lǐng)導(dǎo)著擁護他的軍隊,開展護法運動。聯(lián)合各個黨派,實現(xiàn)革命夙愿。孫先生籌建黃埔軍校,準備武裝統(tǒng)一全國。結(jié)束這種軍閥混戰(zhàn),國家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五四運動,就是那時候爆發(fā)的,紅色革命的種子,開始播撒中華大地。
1925年,馮玉祥幡然醒悟,邀請孫先生來北京,共商國事。孫先生如約前往,卻不幸舊疾復(fù)發(fā),病逝在北京。死前,孫先生說了最后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是啊,所謂革命成功,起碼得先,統(tǒng)一這個國家吧?可孫先生沒等到這一天,只能帶著,未成功的遺憾而離開。但他離開后,他的革命黨,內(nèi)部開始爭權(quán)奪利,誰都想當(dāng)?shù)诙€孫老大。這就再次上演了,老袁死后,小弟們想當(dāng)老大的場景。
孫先生有個姓蔣的小弟,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蔣校長是個,會玩弄權(quán)術(shù)的政治家。最初并無,顯赫地位。但他會左右逢源,拉攏江浙財團支持他。該打的打,該殺的殺,該哄的哄,手里還有黃埔畢業(yè)的娃娃兵們,為自己浴血奮戰(zhàn)。
后來蔣校長,竟然坐到了老大的地位,1927年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上任后,蔣校長以統(tǒng)一國家,為夙愿。繼續(xù)北伐,消滅那些割據(jù)的軍閥勢力。一路從南京打到北京,打下北京后,把北京改名為北平市,希望北方從此平靜。
直到1928年,東北王張大帥在皇姑屯,被小日子炸死后,少帥張學(xué)良子承父業(yè),掌管了東北軍。少帥可沒他老子,那么多權(quán)謀,在老蔣的威逼利誘下,宣布改旗易幟。扯下五色國旗,換上了青天白日旗。
從此,少帥認了蔣校長為大哥,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領(lǐng)導(dǎo),民國算是完成了基本的統(tǒng)一。
但1930年,又爆發(fā)了中原大戰(zhàn),黨派斗爭中,失意的汪精衛(wèi),聯(lián)合西北王馮玉祥、晉系的閻錫山,桂系的李宗仁等,想和蔣校長再掰掰手腕。在河南、山東、安徽等中原地區(qū),又和蔣校長干了一架,雙方投入了110多萬的兵力,結(jié)果,還是蔣校長勝了。
雖然心里不服,但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以及后來從晉系中,衍生出來的傅作義等,又不得不乖乖的,做了蔣校長的小弟。
蔣校長跟張作霖一樣,懂得什么是江湖,什么是人情世故。打完了你,還不忘拉攏人心,比如跟馮玉祥拜把子,稱呼馮玉祥為大哥,給足了大哥面子。但形式上,你得認我老蔣是大哥,得認我這個,民國政府一把手。
軍閥的各個派系,不管心里怎么想的,最后都不得不,認了蔣校長當(dāng)老大。但蔣校長這個老大,唯獨有一個黨派不認。蔣校長和他的民國政府,跟孫先生建立民國的初心,已經(jīng)背道而馳。蔣校長的政府,代表的是地主階級,是資產(chǎn)階級,是這些軍閥們,相互妥協(xié)后,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
誰會關(guān)心,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誰關(guān)心,勤勤懇懇的農(nóng)民和工人?只有我黨,才想救民眾于水火。政見不合,我黨,也就成了蔣校長的心腹大患。
從1931年開始,鬼子搞了個九一八,襲擊了東北軍的北大營,之后,老蔣告訴少帥,咱們不抵抗。小鬼子一看,呵,打了你,你不還手,那我繼續(xù)打你。就這樣,小鬼子一步步的,侵占了東三省。
自家的地盤,被外人占了,少帥又不得不,撤到山海關(guān)內(nèi)。領(lǐng)著幾十萬的東北軍,跑到了西安。去西安干什么?那是遵循蔣校長的指令,消滅我黨。但少帥,還算個有良知的將帥,家仇國恨,都交織在一起,私下也在跟我黨,秘密接觸,他才不想,把槍口對著自己的同胞。
1936年12月,蔣校長親臨西安督戰(zhàn),少帥聯(lián)合西北軍將領(lǐng)楊虎城,張楊二人,發(fā)動了西安事變,蔣校長被小弟扣押了,這叫兵諫,也叫以下犯上,造反。
你他娘的,放著小鬼子你不打,偏偏窩里斗。還喊著什么,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口號。外人闖進你的屋子里,打砸搶燒,欺負你的孩子,你非但不管。卻伸手打自家兄弟,這不是人神共憤嗎?
好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校長最后,不得不口頭答應(yīng),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對外。直到1937年7月7日,小鬼子在北平市宛平縣,那座盧溝橋上,挑起了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