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梨園小學里,一群六七歲的孩子們,正在學前班的教室里,嘰嘰喳喳。
大梨園小學并不大,只有十間磚瓦房,其中,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每個班,占一間房子,剩下的四間磚瓦房,老師們的辦公室,占一間,校長的辦公室,占一間,還有一間,是學前班的學生們,最后一間,就是堆放學校的一些雜物。
要說這學前班,可是極不正規(guī)。學前班承擔了幼兒園的角色,但大梨園村,哪里有幼兒園,也就一個學前班,還分為大班和小班,六歲的孩子,上小班,等轉(zhuǎn)過年來,孩子七歲了,就上大班,上完了大班,八歲就上一年級。
雖然學前班分為大班小班,但學校里,就那么幾個正式的老師,因此只有一名老師,即負責大班,也負責小班,大班小班加起來,有四五十個孩子,都歸這一個老師管,兩個班的孩子們,還都在一個班上課。
這學前班,其實也不學什么,無非是學校的老師,幫著家長看孩子。
六歲大的海旭,剛被秀巒送到學前班,還高高興興,上了一天的學。到了第二天,卻死活不去,說學前班里,沒有家里好,在家里,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在學校里,可沒這么自在。
但秀巒哪里肯慣著孩子,第二天依舊把海旭送到學校,任憑孩子在學校門口,哭的眼淚和鼻涕一把,秀巒也絲毫不動容。更是狠狠地,朝著海旭的屁股上,拍了幾巴掌:好好在學校待著,不上學,我打爛你的屁股。
迫于媽媽的巴掌,幾天后,海旭才適應了,在學前班的生活。
他不光是適應了,更是在學前班里,慢慢的學壞了,還時不時的欺負同學們。今天把這個小朋友打哭了,明天把那個小朋友打哭了,有時候,連大班里的那些,比他大一歲,比他高一頭的孩子們,都經(jīng)常被劉旭打哭。害得老師私下里說,這個劉海旭,真是人小鬼大,簡直是個活閻王。
一些家長,也常常在放學后,領(lǐng)著自己的孩子,找上門來,找秀巒和國增說理:管管你家劉旭吧,天天的欺負我家孩子。
國增和秀巒,也都是通情達理的人,大人找上門來,自己當然不會護犢子,又是賠禮道歉,又是當著人家的面,朝著海旭的屁股上,狠狠地拍幾巴掌。
可海旭這孩子,記吃不記打,今天被爸媽打了,明天接著打同學,最后,全班的同學,都被他打的服服帖帖。就算是在學校里挨了欺負,回家后,也不敢再跟爸媽告狀。一來二去,海旭成了班里的老大,活脫脫的孩子王。
但你別說,這孩子,不光是壞,愛惹是生非的打架闖禍,但腦袋瓜卻并不笨,更甚至是,智商和聰明勁,都超過別人家的孩子,他這個聰明,可能從基因里,傳承了國增,或者說,隔代傳承了姥爺馬云唐。
老師教幾個1,2,3,4,5的數(shù)字,別的孩子,得學幾天,海旭一天就能記住。老師教幾個a,o,e,i,u,
u的漢語拼音,別的孩子,讀起來吃力,讀完就忘,海旭卻張口就來,讀兩遍就記住了。
這是國增,唯一欣慰的地方。劉旭這孩子,不管怎么皮,怎么壞,怎么讓自己不省心,只要學習好就行。自己對這孩子的最大期望,就是他得子承父志,彌補自己曾經(jīng)的遺憾,一定要考上大學。
他劉國增,一定要供出一個大學生。當然,劉旭之所以比其他孩子聰明,學的快,這也歸功于自己,平時的教育,孩子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國增就時不時的,教孩子算數(shù)和字母,這一點,他是學習當年自己的姥爺,對自己的教導。
“你瞅瞅,下午剛換的衣服,現(xiàn)在又弄臟了。”秀巒麻利的做著刷子,踩著腳踏子,一手捆絆子,一手綁鐵絲,不到一分鐘的功夫,一個刷子便做好了,她將刷子,扔在了堆積成小山的刷子堆里,又拎起一個刷子把,抓起一把絆子,開始纏鐵絲,掐鐵絲,扔刷子。
“我的娘啊,不光是你家劉旭,你看看我家從起,這衣服也全臟了。”一旁的老陳家,也同樣做著刷子,但她的速度,卻遠遠比不上秀巒,秀巒一分鐘,能做兩三個刷子,老陳家,也就能做一個刷子:“劉旭,從起,你們這是去哪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