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開始在平地上開荒,準備來年春天耕種。這樣過了大半年,到了第二年春天,霍總舵讓我爺爺帶人去山外找村莊收集農作種子。
我爺爺就來到當時登山看到那個村莊,原來那里有個小鎮(zhèn),同去的幾掛馬車拉滿了農耕用具,又購買了一些糧食。
這一來一回就七天的時間,回來后大家都開始忙于耕種,同時也大量的捕獵采野果,把多余的腌制或曬干儲存起來,以備冬天食用。
幾年后山里的這塊平地上,又建起了一片石頭房,當時總共有十二個姓氏的家族。
就是霍總舵和他六個結拜弟兄的七大姓氏,再加上鏢局其他存活兄弟的姓氏,但最有實力的還是七大姓氏。
霍總舵的家族大,他有三房夫人,還有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只他一家就占了50來口人。
因為當時走的匆忙,不能動的產業(yè)就扔了,凡是能帶的錢財珠寶都帶出來了,這七大姓氏中也屬霍姓最富。
剛到山里這幾年所有投資費用,都是霍家出的最多,當后幾年生活正常后,也就各自以自己勞動為生了。
又過了幾十年,霍總舵和我爺爺這輩人已經老了,此時霍家莊的面積也擴大很多,下兩代人也繁衍在這山里的土地上。
因為一塊地方的資源有限,后代人就不斷的分流,到附近不遠的地方建房居住,為了相互照應,只相隔幾里地。
那時分出來的以帶頭人姓氏給各屯取名,也就那現(xiàn)在每個屯子的名字,但是霍家莊為主地,其他的都以屯著稱。
我就是在這個大山里出生的,在我十幾歲那年,北山上又多出幾股泉水,而且還有一個瀑布形成。
因為水流越來越大,那條河也越來越深,山里人再想去鎮(zhèn)里就非常困難了,大家就想辦法搭個橋。
眾人砍了很多主干長的樹,把這些樹干對接起來,然后又并排在一起,在一面用木板和釘子做成橫帶。
再用麻繩把這個木排橋編連得更緊密,用繩索綁住木排的一頭:然后眾人把木牌立起來,這邊拉著繩索向河對岸慢慢放倒。
當木排橋另一頭搭到對岸時,就過去一些人在對岸邊挖下土槽,把木牌一頭鑲嵌在土槽中,用碎石擠入縫隙,然后填上土踩硬。
兩個岸邊都這么處理完了,這個木牌橋就形成了,兩三人并排走也可以,但是重的車輛不能通過,只能承受行人和手推車過。
這木橋經歷過幾十年后,在我四十幾歲時又重新造了一次。
因為經過幾代人生活經驗,來這里的人都長壽,人們最后知道是這泉水的原因,最后就給這條河取名叫天水河,這個橋也叫天水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每次進鎮(zhèn)里辦事,都是由村里幾個固定的男人去,霍總舵和我爺爺還有那幾個兄弟,就成了通往外地辦事的固定人。
后來他們老了,就是我爹那一代人接班,記得聽他們每次去了回來講,外面有什么變化了,都看到了什么。
在我27歲那年還發(fā)生一件事,村里人通過去城里的人回來說,現(xiàn)在外面有東洋兵,老百姓都叫他們鬼子,說對老百姓可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