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遍了整個荊山村。
大隊部的干部們震驚不已,立刻上報公社。
很快,公社和縣里民政部門的同志都來了。
經(jīng)過初步核實和勘察,確認了這確實是一位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八路軍戰(zhàn)士的遺骸。
那位名叫周大勇的戰(zhàn)士,終于在犧牲四十多年后,被找到了。
他的遺骸被小心地請出,準備遷往縣里的烈士陵園,接受世代敬仰和緬懷。
那個銹蝕的鐵盒和里面的遺物,成為了珍貴的革命文物。
荊山村的村民們自發(fā)地組織起來,在原先那個小土包的位置,立了一塊簡單的石碑。
上面刻上了“抗日英雄周大勇烈士最初安息地”的字樣,時常有人前來祭掃。
林父林母因為安安和康康的意外發(fā)現(xiàn),受到了大隊和公社的表揚。
但老兩口并不在意這個,他們只是覺得,心里一塊沉甸甸的石頭落了地。
那天晚上,林母做了一桌好菜,飯桌上卻異常安靜。
最后,林父端起酒杯,對著孩子們,鄭重地說。
“安安,康康,你們今天做了一件大事,了不起的大事!
咱今天的好日子,就是周叔叔這樣的英雄拿命換來的。啥都能忘,就是不能忘了他們!”
安安和康康用力地點點頭。
經(jīng)過這一天,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對“英雄”、“犧牲”、“家國”這些詞匯,有了沉重而真切的認知。
……
一周的時間在荊山村的寧靜與忙碌中飛快過去。
玉米收完了,院子也拾掇得利利索索。
林父林母惦記著縣城的外孫們,也擔(dān)心安母一個人照看不過來,便決定帶著安安、康康和鴻鴻返回縣城。
回縣城的公共汽車上,安安和康康顯得格外安靜,不像來時那樣興奮地扒著窗戶看風(fēng)景。
兩個小家伙各自抱著自己的小籃子,緊緊挨坐著,偶爾交換一個心照不宣的眼神,仿佛共同守護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林母只當他們是玩累了,也沒多問。
回到安家小院,自然又是一番熱鬧。
辰辰和悅悅見到多日不見的哥哥姐姐,咿咿呀呀地撲過來。
全全和欣欣也圍著安安康康問東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