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大漢王朝的翰林院,那也是相當厲害的存在。自大漢王朝開國以來,歷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視人才。
翰林院已經(jīng)成為成為養(yǎng)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地位尊貴,是成為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
所以要想進入這樣的地方,就必須有一個身份足夠之人,為自己引薦鋪路。
乙木突然想到了遠在淮南道的王景云。
通過王景云的關系,或許自己可以搭上翰林院這條線。
想到就做,乙木連忙拿起筆來寫了一封書信,然后專門跑到京城里的郵寄行,花了10兩銀子,通過信鴿來傳遞消息。
三天后,這封帶著泥印的信件便擺在了王景云的書桌前。
王景云看著信封上面的乙木二字,一時有些出神。
乙木離開自己已經(jīng)快一年了,突然從京城給自己寄來了一封書信,也不知道有什么急事。
他拆開信件,認真的讀了起來。等王景云讀完信件之后,他滿臉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主要是他感覺乙木提出的要求太過奇葩了。居然是讓自己想個辦法牽線搭橋,讓他能夠進入翰林院,最好能夠拜一位翰林院博學多才之人當老師。
由于自己的父親已經(jīng)回到了老家沛縣,王景云的身邊也沒有什么可信之人,值得商量,思慮再三之后,王景云提起筆來,寫了兩封書信。一封是給自己在翰林院的一位同窗,另一封則是給了乙木。
隨后王景云差人將這兩封書信,通過飛鴿傳送回了京城。
這一日,乙木正在家中修煉。突然門外傳來了敲門聲,乙木十分好奇,在這京城之中,他是一個人也不認得,會是誰找上門來。
來到院子里,乙木隔著門板問道:“是誰呀?”
門外傳來了一個類似文弱書生的聲音說道:“在下翰林院編修馮照洋,特來拜會。”
乙木一聽,便知道自己進入翰林院的事情有了著落。
連忙來到大門口,將門打開。
那馮照洋突然看到乙木,一下子愣住了。
之前接到王景云的書信,只是說他有一個弟弟想要進翰林院學習,最好找一位博學多才的翰林當他的老師。
他可沒有料到,王景云口中的這位弟弟居然是一個小道童。
乙木一看對方的神情,便知道了對方心中之所想。笑著說道:“馮先生,快請進?!?/p>
進入屋中,馮照洋四下打量了一下,真是家徒四壁,十分的破舊,也不知王景云怎么有這么一個弟弟!
乙木一下就看透了這馮照洋心中所想,從懷中直接掏出了一張五百兩的銀票遞了上去,客氣的說道:“我那兄長王景云肯定是和您已經(jīng)說清了我的要求,我就沒有必要再多重復,這一點銀兩贈予先生喝茶,還請先生盡快幫我完成這個夙愿?!?/p>
接過了乙木送上來的銀票,這位馮先生的態(tài)度立即變得如同炎炎夏日一般的火熱,大包大攬地將此事應承下來,讓乙木在家中等消息便可。
送走了這位馮先生,乙木關上門,繼續(xù)投入到忘我的修煉當中去。
馮照洋的拜訪,很快便傳到了皇帝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