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區(qū)域不僅是全球頂尖奢侈品牌的競技場,也是港城本地生活的縮影,其價值之高昂,堪稱寸土寸金。
渣甸街的名字,直接源自一位深刻影響港城早期命運的蘇格蘭商人——威廉·渣甸。作為英資巨頭怡和洋行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渣甸以貿易攫取了驚人的原始資本。
19世紀港城開埠之初,怡和洋行憑借其雄厚財力和與殖民當局的緊密聯(lián)系,在銅鑼灣購入大片土地,設立總部、貨倉與碼頭。怡和洋行迅速崛起為遠東最大的英資財團,其影響力滲透至港城經濟的方方面面。
街道命名成為英商權力的直觀印記。不僅渣甸街,周邊的怡和街、勿地臣街,以另一位創(chuàng)始人詹姆士·馬地臣命名,都清晰地標記著怡和洋行及其關聯(lián)資本對這片土地的主宰。
這種命名方式,無聲地訴說著港英時期英資財團在港城經濟地理上刻下的深刻烙印。
然而,歷史的戲劇性在于空間的疊用。踏入21世紀,緊鄰渣甸街的羅素街憑借其優(yōu)越位置,一躍成為全球矚目的“鋪王”地段,巔峰時期年租金曾高達每平方英尺1950美元。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渣甸街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傳統(tǒng)街市風貌:鱗次櫛比的普通服裝店、熱氣騰騰的云吞面鋪、經營腸粉的老字號、以及服務于街坊鄰里的銀行網點,交織出一幅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畫卷。
羅素街的極致奢華與渣甸街的日常喧囂,咫尺之間,宛若兩個世界。而這種格局的轉變,關鍵節(jié)點在于1991年——隨著灣仔電車廠的拆除,時代廣場拔地而起。這座集購物、餐飲、辦公于一體的巨型綜合體,徹底重塑了銅鑼灣的商業(yè)版圖,成為吸引全球頂級品牌入駐的磁石,也正式將羅素街推上了“全球最貴零售街區(qū)”的神壇。
威廉·渣甸的“功績”遠不止于商業(yè)版圖的開拓。1839年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厲行禁煙,嚴重沖擊了怡和等洋行的鴉片利益。渣甸親自返回倫敦,積極游說英國政府對中國采取武力手段,力主奪取港城作為貿易據點。
自此,怡和洋行以港城為跳板,開啟了勢不可擋的資本擴張之路。其業(yè)務范圍遠遠超出了最初的貿易領域,大舉進軍鐵路建設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船塢與航運,怡和輪船公司、各類工廠(紗廠、絲廠、啤酒廠、冷氣堆棧)、礦務開發(fā)以及金融業(yè)(參與創(chuàng)辦中英銀公司,主導對華鐵路借款)。
怡和洋行深度參與了近代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yè)化進程,同時也通過金融杠桿攫取了巨額利潤,成為名副其實的“洋行之王”。
怡和洋行的掌控權,最終落入了渣甸表親的后裔——凱瑟克家族手中。
這個家族世代經營怡和集團,至今仍是其背后的大股東?,F任掌舵者西門·凱瑟克及其已故兄弟亨利·凱瑟克,作為家族在當代的代表,繼續(xù)書寫著這個龐大商業(yè)帝國的篇章。
屹立于中環(huán)核心地帶康樂廣場1號的康樂大廈,后更名為怡和大廈,是怡和帝國輝煌時期最耀眼的物質象征。這座摩天大樓的誕生本身,就是一段傳奇。1970年,港府拍賣中環(huán)填海區(qū)黃金地塊。怡和集團旗下的旗艦地產公司港城置地,以破紀錄的21。58億港元天價將其收入囊中,創(chuàng)下當時港城土地單價的巔峰。
建設任務同樣由怡和系企業(yè)承擔,金門建筑僅用16個月就完成了主體結構,平均每10至14天便建成一層,刷新了港城工程建設的速度紀錄。
1973年,這座52層、高達178。5米的巨廈落成,一舉成為當時港城及東南亞的最高建筑,被譽為港城首座真正的摩天大樓。
康樂大廈的設計極具開創(chuàng)性和藝術融合性。其最令人過目不忘的特征,是外墻上整齊排列的1784扇圓形窗戶。這一獨特設計的靈感,據傳源于建筑師夫人對傳統(tǒng)方窗實用性的質疑,同時巧妙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建筑中的“月洞門”元素。
這不僅賦予了大廈獨特的美學標識,更具實際功效:圓形設計能更有效地分散墻體應力,比方窗擁有更強的抗風、抗震能力。結構上采用先進的“筒中筒”系統(tǒng),內筒承擔主要重力荷載,外筒則有效抵抗強風作用。
大廈功能分區(qū)明確:高層為頂級(甲級)寫字樓,底層則規(guī)劃為商場與餐飲空間,怡和集團旗下的餐飲品牌“美心”便在此占有一席之地。
大廈在落成時已配備亞洲最快的電梯和最大型的空調冷卻系統(tǒng),彰顯其技術領先地位。1984年,出于安全考慮,大廈將原易脫落的紙皮石外墻更換為更穩(wěn)固的鋁板飾面
。其獨特的“圓窗”造型,早已成為港城摩天樓最具辨識度的記憶符號之一,被譽為“中西合璧建筑美學的典范”。
它的落成,極大地推動了中環(huán)金融核心區(qū)的最終形成,并大幅提升了港城甲級寫字樓的設計與建造標準。
對于掌控怡和的凱瑟克家族及其股東而言,康樂大廈就是他們商業(yè)帝國堅不可摧的圖騰。它穩(wěn)穩(wěn)矗立在中環(huán)的天際線上,仿佛昭示著怡和在港城經濟版圖中無可撼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