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xiàn)在門口的,是一位頭發(fā)已見花白,但身姿依舊挺拔,眼神銳利如鷹隼的老者。
他穿著剪裁得體的深色西裝,手持一根精致的胡桃木手杖,渾身散發(fā)著一種歷經(jīng)滄桑卻依舊強大的氣場。
來人正是沈弼——匯豐銀行前任董事局主席,一位在港城商界乃至整個遠東金融圈都擁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人物!與許多帶著殖民者傲慢、對華人居高臨下的洋行大班不同,沈弼在任期間,以其務實、開明和長遠的眼光著稱。
他深諳“在商言商”和“合作共贏”之道,是推動匯豐與華資財團緊密合作的關(guān)鍵人物,被譽為匯豐的“華人事務專家”。
港城許多頂級華商的崛起,背后都有沈弼和匯豐的支持。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世界船王”包鈺鋼。
當年包鈺鋼雄心勃勃地進軍航運業(yè),正是憑借沈弼的鼎力相助,從匯豐獲得了巨額貸款,才得以在短時間內(nèi)購買多艘巨輪,最終建立起龐大的海上王國,成就了“船王”美譽。
可以說,沒有沈弼和匯豐的信任與支持,包鈺鋼的崛起之路絕不會如此順暢。
另一個與婁氏集團息息相關(guān)的例子,則是當年轟動一時的“和記黃埔收購戰(zhàn)”。
雖然最終是何曉的父親以更高的出價“截胡”成功,從匯豐手中買下了當時陷入困境但資產(chǎn)依舊優(yōu)質(zhì)的和記黃埔,但最初,正是沈弼代表匯豐,做出了出售和記黃埔的決定,并設定了交易框架。
這場交易本身,也體現(xiàn)了沈弼對華資力量的認可和務實態(tài)度。
這樣一位早已退休、德高望重的金融巨擘,此刻突然出現(xiàn)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親自登門拜訪何曉,其來意,耐人尋味。
何曉迅速收斂起眼中的驚訝,臉上浮現(xiàn)出恰到好處的、帶著敬意的笑容,快步迎上前去:“沈弼爵士?真是稀客!快請進!”他心中念頭飛轉(zhuǎn):這位匯豐的“老舵手”,是來充當說客?還是代表英資財團來下最后通牒?抑或是……嗅到了某種和解的契機?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是香港匯豐銀行發(fā)展史上一個堪稱輝煌的“沈弼時代”。
邁克爾·桑達斯·沈弼,這位精明的蘇格蘭裔銀行家,在擔任匯豐銀行主席兼行政總裁期間,以其非凡的戰(zhàn)略眼光和果敢的決策手腕,將匯豐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巔峰。
其任內(nèi),匯豐的利潤如同坐上了火箭般高速增長,資產(chǎn)規(guī)模急劇膨脹,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沈弼成功的核心秘訣之一,在于他深刻洞察并牢牢把握了香港經(jīng)濟格局的深刻變化——華資力量的強勢崛起。
他摒棄了過往英資洋行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主動放下身段,積極與華人工商界建立并深化了極其密切、互惠互利的戰(zhàn)略伙伴關(guān)系。
他明白,香港的未來屬于華人資本,匯豐的未來也必須與這些新興的華商巨擘緊密捆綁。
這種策略在1978年那場驚心動魄的“九龍倉收購戰(zhàn)”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當時,世界船王包鈺剛決心從英資巨頭怡和洋行手中奪取九龍倉的控制權(quán)。
這場收購戰(zhàn)不僅是資本的較量,更是華資向英資傳統(tǒng)堡壘發(fā)起挑戰(zhàn)的象征性戰(zhàn)役。
在包鈺剛資金鏈最緊張、勝負懸于一線的關(guān)鍵時刻,沈弼力排眾議,以匯豐的雄厚實力為后盾,毅然動用了高達20億港元的巨資,為包鈺剛提供了至關(guān)重要的融資支持。
這筆雪中送炭般的貸款,不僅幫助包鈺剛成功擊退了怡和的反撲,最終奪得了九龍倉的控股權(quán),更一舉奠定了包鈺剛“地產(chǎn)新貴”的地位,同時也向整個香港商界清晰地傳遞了一個信號:匯豐是華商值得信賴的、強有力的金融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