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語林》詳細(xì)記錄了這場好戲:唐軍以為敵人夜襲,拼命放箭,草人身上插滿了箭矢。龐勛趁機派五百死士從上游偷偷渡河,突然沖進唐營??党杏?xùn)從睡夢中驚醒,連盔甲都沒穿就騎馬逃命,唐軍被打得丟盔棄甲。這招比當(dāng)年張巡的"草人借箭"還狠,不僅騙到了箭,還直接端了敵人老巢。
六、蘄(qi)縣民的讖語:麥田里的黃衣
龐勛的隊伍路過蘄縣時,一位老農(nóng)突然用木犁在麥田里劃出一道痕跡:"將軍看看,這犁出來的形狀像不像個黃字?您命中該穿黃衣??!"龐勛心里一動,問:"要是真成事了,怎么報答您?"老農(nóng)指了指金黃的麥田:"只要讓老百姓吃飽飯,比穿啥黃衣都強!"(《云仙雜記》)
這則野史暗合了龐勛后來的舉動——他雖然沒稱帝,卻自稱"天冊將軍",還穿上了象征尊貴的黃色戰(zhàn)袍。更得民心的是,他每到一個地方就開倉放糧,糧倉門口大筆一揮:"龐勛開倉,百姓自取"??恐@波操作,隊伍很快擴充到二十萬人。
七、糧道斷絕的敗局:康承訓(xùn)的長圍之術(shù)
朝廷一看龐勛勢頭太猛,趕緊派康承訓(xùn)帶著沙陀騎兵增援。沙陀首領(lǐng)李克用的三千"鴉軍"身穿黑衣,擅長突襲,戰(zhàn)斗力爆表??党杏?xùn)使出"長圍術(shù)":挖壕溝把徐州圍得水泄不通,斷絕糧草供應(yīng)。沒過多久,龐勛的軍隊就開始啃樹皮,甚至出現(xiàn)了人吃人的慘狀(《舊唐書·龐勛傳》)。
龐勛想突圍,卻被李克用的騎兵追著打。《新五代史·李克用傳》記載,李克用在戰(zhàn)場上一箭射死龐勛的部將姚周,還大聲喊話:"龐勛反賊,還不趕緊投降!"龐勛的士兵一看主將死了,軍心徹底散了,徐州城危在旦夕。
八、渙水之?dāng)〉慕K局
咸通十年九月,龐勛帶著殘兵敗將逃到渙水。他回頭望著火光沖天的徐州城,對身邊的士兵說:"咱們就是想回家才起兵,要是敗了,千萬別傷害老百姓。"話音剛落,李克用的騎兵就追了上來。龐勛挺著長矛沖進敵陣,一連砍翻好幾個人,直到矛尖折斷,又拔出橫刀繼續(xù)拼殺,直到精疲力竭倒在地上。
《資治通鑒》記載,龐勛戰(zhàn)死時,"當(dāng)?shù)匕傩找娏?,沒有不流淚的"
。他的首級被送往長安,掛在朱雀街示眾。但民間傳說他沒死,《唐闕史》說有漁夫在渙水撈到一把刻著"龐勛"二字的橫刀,刀刃鋒利如初,大家都說這是龐勛的英魂守護著百姓。
九、歷史長河中的預(yù)演:黃巢起義的前奏
龐勛起義只持續(xù)了一年,卻像一場暴風(fēng)雨,為后來的黃巢起義探了路?!缎绿茣吩u價:"龐勛之亂,禍根在桂林,卻蔓延到徐泗地區(qū),唐朝的滅亡,從這時就埋下了種子。"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里也說:"龐勛帶著八百人起兵,不到一年就失敗了,但造成的影響卻波及全國,可見當(dāng)時民怨有多深。"
這場起義還改變了軍事格局。朝廷為了平叛重用沙陀李克用,結(jié)果養(yǎng)虎為患,為后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埋下伏筆。而龐勛"開倉濟民"的做法,被黃巢學(xué)了去,成了唐末農(nóng)民起義的"經(jīng)典操作"。
十、千年之后的渙水:徐州父老的戍卒歌
安徽宿州的渙水河畔,"龐勛渡"的地名沿用至今。當(dāng)?shù)乩先诉€會唱一首《戍卒歌》:"桂林戍,六年長,徐州兒,思故鄉(xiāng)。龐將軍,舉刀槍,開糧倉,濟饑荒。"每年端午節(jié),人們都會往河里投放麥餅,傳說這是紀(jì)念龐勛"寧肯自己挨餓,也不搶百姓糧食"的義舉。
龐勛起義像一道閃電,照亮了晚唐的黑暗天空。這位沒當(dāng)過皇帝的"天冊將軍",用八百戍卒掀起的風(fēng)暴,不僅撼動了大唐的根基,更敲響了王朝覆滅的前奏。站在渙水之濱,仿佛還能聽見千年前的吶喊,看見那個橫刀立馬的身影——他用生命證明:被壓迫到絕境的普通人,也能成為改寫歷史的英雄。而龐勛起義的故事在告訴統(tǒng)治者們,民心向背,才是決定王朝命運的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