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分兩路南下攻宋,宋徽宗嚇得把皇位傳給兒子趙恒,是為宋欽宗。轉過年來,靖康之變爆發(fā),汴梁城破,徽欽二帝被俘北去。這一年,在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一個官宦家庭里,一個男嬰在兵荒馬亂中降生了。他的父親陸宰本是京官,因不滿朝廷求和,早已辭官回鄉(xiāng),此刻正帶著家人躲避戰(zhàn)亂。看著窗外風雨飄搖,陸宰給兒子取名為“游”,字“務觀”,希望他日后能遍歷山河,看盡世間景象——這孩子,便是日后寫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游。
陸游的童年是在逃難中度過的。他后來回憶說:“我生學步逢喪亂,家在中原厭奔竄?!保ā度蕉砰T作歌》)金兵南下時,陸家多次遷徙,小陸游親眼見過流離失所的百姓,聽過金兵燒殺搶掠的傳聞。這種國破家亡的切身體驗,像一顆種子埋進了他的心里,日后長成了參天的愛國之樹。
陸家是書香門第,陸宰藏書豐富,還常常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力主抗金的愛國詩人曾幾——在家中談論國事。小陸游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耳濡目染都是收復失地的吶喊。他十歲左右開始學詩,曾幾成為他的老師。曾幾不僅教他作詩技巧,更教他“憂國憂民”的文人風骨。陸游后來在詩里寫道:“我得茶山(曾幾號茶山居士)一轉語,文章切忌參死句?!保ā顿洃悴拧罚┻@種注重真情實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貫穿了他一生的寫作。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二十八歲的陸游到臨安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秦檜的孫子秦塤也參加考試,秦檜想讓孫子奪魁,便暗中授意主考官。但陸游的文章寫得實在太好,主考官陳之茂不顧秦檜壓力,將陸游列為第一,秦塤第二。秦檜得知后大怒,第二年禮部復試時,直接把陸游的名字劃掉了。直到秦檜死后,陸游才得以踏入仕途,但這段經(jīng)歷讓他早早見識了官場的黑暗。
陸游真正接觸軍旅生活,是在乾道八年(1172年)。這一年,他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到南鄭(今陜西漢中)擔任幕僚。南鄭地處抗金前線,王炎是堅定的主戰(zhàn)派,正在積極籌備北伐。陸游來到這里,終于有了靠近戰(zhàn)場的機會,他激動地寫道:“孤云兩角(山名,在陜西)不可攀,眇然望去如飛煙?!保ā渡侥闲小罚?/p>
在南鄭,陸游穿著軍裝,跟著部隊巡邏,考察地形,甚至參與制定北伐計劃。他曾騎馬奔馳在大散關(今陜西寶雞西南)下,看著關隘險峻,想起漢唐雄風,寫下“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憤》)的名句。他還曾在夜間巡邏時遭遇老虎,親手用長矛刺殺了老虎,這一段經(jīng)歷讓他終生難忘,后來在詩中多次提及:“挺劍刺乳虎,血濺貂裘殷?!保ā稇盐簟罚?/p>
可惜好景不長,王炎的北伐計劃遭到朝廷主和派的阻撓,很快被召回臨安,幕府解散。陸游也不得不離開南鄭,調(diào)到成都任職。從前線到后方,這種落差讓他倍感失落:“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保ā秳﹂T道中遇微雨》)他不甘心只做個詩人,卻又無可奈何。
在四川期間,陸游先后在成都、嘉州(今四川樂山)、榮州(今四川榮縣)等地任職,雖然遠離了前線,但他始終關注著時局。他與當?shù)氐奈娜四徒煌?,也與士兵百姓接觸,寫下了大量反映四川風土人情和自己報國無門的詩篇。他在成都結識了范成大,兩人既是同僚又是詩友。范成大欣賞陸游的才華,陸游卻因不拘禮法,被人譏為“頹放”,他索性自號“放翁”,以此回應世人的非議。
說到陸游,就不能不提他的愛情悲劇。陸游二十歲左右,娶了表妹唐婉為妻。兩人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婚后生活十分恩愛。但陸游的母親唐氏卻不喜歡唐婉,認為她會讓陸游“耽于情愛,荒廢學業(yè)”,影響陸游科舉,于是硬逼著陸游休了唐婉。
陸游不敢違抗母命,又不忍傷害唐婉,便在外面偷偷置了一處房產(chǎn),讓唐婉暫住。但這事很快被陸母發(fā)現(xiàn),她強行拆散了這對鴛鴦。后來,陸游另娶王氏,唐婉也改嫁同郡的趙士程。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陸游在沈園(今浙江紹興)偶遇唐婉和趙士程。唐婉征得趙士程同意,向陸游敬了一杯酒??粗羧諓廴巳缃駷槿藡D,陸游心中百感交集,在沈園的墻上題下了那首著名的《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唐婉看到后,悲痛欲絕,也和了一首《釵頭鳳》: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不久后,唐婉便郁郁而終。這段愛情悲劇,成為陸游心中永遠的痛。直到晚年,他還多次到沈園憑吊,寫下“沈園柳老不吹綿,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二首》)等詩句,每讀至此,令人唏噓。
當陸游在江南寫下憂國詩篇時,在北方淪陷區(qū),一個少年正在戰(zhàn)火中成長。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辛棄疾出生于濟南歷城(今山東濟南)。此時的山東已被金朝占領,他的祖父辛贊因家族拖累,不得不做了金朝的官,但心中一直不忘故國,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講述北宋的繁華和岳飛的故事。
辛棄疾自幼習武,性格豪爽,胸有大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攻宋,北方各族人民紛紛起義反抗金朝統(tǒng)治。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多人,投奔了山東境內(nèi)最大的一支起義軍——耿京領導的“天平軍”。辛棄疾在軍中擔任“掌書記”,負責文書工作,但他的勇猛很快顯露出來。
當時有個叫義端的和尚,也帶著一支隊伍投奔耿京,后來卻偷了耿京的大印想投降金兵。耿京大怒,要殺辛棄疾,因為義端是辛棄疾介紹來的。辛棄疾說:“給我三天時間,抓不到義端,我甘愿受死。”于是他單騎追擊,很快就追上了義端,義端跪地求饒:“我知道你的真相,你是天上的青牛下凡,求你饒我一命。”辛棄疾不為所動,斬下義端首級,奪回大印,回到軍中,耿京從此對他刮目相看。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辛棄疾奉耿京之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lián)絡。宋高宗接見了他,任命他為承務郎、天平軍掌書記,并讓他回去傳達旨意。但當辛棄疾走到江淮地區(qū)時,突然得知一個噩耗: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起義軍潰散,張安國投降了金朝,做了濟州(今山東濟寧)知州。
辛棄疾怒不可遏,對身邊的五十名騎兵說:“我等以忠義歸朝,如今主上被害,豈能就此罷休!”于是他率領這五十人,連夜奔襲濟州。當時濟州有金兵上萬人駐守,辛棄疾等人趁夜混入城中,直奔張安國的府衙。張安國正在和金兵將領喝酒,辛棄疾沖進去,將他一把抓起,扔到馬上,然后大聲喊道:“朝廷大軍已到,愿意歸宋的跟我走!”城中不少原起義軍的士兵紛紛響應,辛棄疾趁機帶著張安國和上千人沖出濟州,渡過淮河,將張安國押到臨安處死。
這一年,辛棄疾才二十三歲。他“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這段“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的傳奇經(jīng)歷,成為他一生的驕傲,也奠定了他在南宋朝廷的知名度。
辛棄疾歸宋后,本以為可以大展拳腳,實現(xiàn)收復失地的理想,但現(xiàn)實卻給了他沉重一擊。南宋朝廷對北方來的“歸正人”(指從金朝回歸南宋的人)始終懷有戒心,加上主和派占上風,辛棄疾一直沒得到重用,只是被派到地方做一些安撫、轉運之類的官職。
乾道元年(1165年),二十五歲的辛棄疾寫下了著名的《美芹十論》,從敵我態(tài)勢、地形分析、戰(zhàn)略戰(zhàn)術等十個方面,詳細闡述了收復中原的計劃。他指出金朝“必亂必亡”,建議南宋“審勢”“察情”,做好準備。但這份充滿真知灼見的奏章,就像石沉大海,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
后來,辛棄疾又寫下《九議》等文章,繼續(xù)建言獻策,但都收效甚微。他只能在地方任上,整頓吏治,發(fā)展生產(chǎn),安撫百姓。他在滁州(今安徽滁州)任知州時,當?shù)亟?jīng)過戰(zhàn)亂,民生凋敝,辛棄疾減免賦稅,招撫流亡,鼓勵生產(chǎn),不到一年,滁州就“荒陋之邦,幅員千里,煥然一新”(《滁州奠枕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