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深秋,漠北的寒風已經(jīng)能刮掉人臉上的皮。忽必烈的宿衛(wèi)親軍正在和林(蒙古舊都,今蒙古國境內(nèi))城外挖壕溝,鐵鍬碰到凍土發(fā)出"咔咔"的脆響。
"都快點挖!"百戶長拿著鞭子抽凍土,"海都的兵離這兒只剩三天路程了,挖不出三丈寬的壕溝,明年今天就是你們的忌日!"
士兵們不敢怠慢,哈出的白氣混著汗味在風里打轉。沒人知道這場仗要打多久,只聽說那個叫海都的窩闊臺后裔,已經(jīng)在阿爾泰山以南鬧了三十年,連忽必烈的孫子甘麻剌都被他俘虜過。
海都這個人,打出生起就帶著"憋屈"二字。
他爺爺是窩闊臺,成吉思汗的三兒子,蒙古帝國第二任大汗。當年成吉思汗分封諸子,窩闊臺一脈本該繼承大汗之位,可自從蒙哥(拖雷之子)在1251年篡位后,窩闊臺家的子孫就成了被打壓的對象。海都爹合失早死,他從小跟著叔叔們在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放羊,聽著長輩講當年窩闊臺汗的威風,心里的火苗早就竄到了嗓子眼。
"咱們窩闊臺家的汗位,憑啥讓拖雷家的人占著?"十五歲的海都攥著馬鞭,趕著羊群"等我長大了,非要把大都的金鑾殿掀了不可!"
這話還真不是吹牛。海都這人有兩大本事:一是能打,十二歲就跟著蒙古軍西征,在里海邊上砍過欽察人的腦袋;二是會籠絡人,他知道窩闊臺家的人分散在各地,就騎著馬跑遍中亞草原,見人就喊:"我是窩闊臺的孫子,跟我干,將來有肉吃!"
沒過幾年,他就把葉密立周圍的部落全拉到自己麾下,牛羊多到數(shù)不清,騎兵能湊出三萬人。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忽必烈弟弟)為了搶汗位打得不可開交(詳見第十七章),海都看得直樂:"你們先打,等兩敗俱傷了,我再出來收拾殘局。"
他表面上幫阿里不哥,暗地里卻搶地盤,等忽必烈打贏了,才發(fā)現(xiàn)西北已經(jīng)冒出個"窩闊臺汗國",海都正穿著爺爺當年的金腰帶,在阿爾泰山上自稱"大汗"。
忽必烈一開始沒把海都當回事。"一個放羊娃子,還敢跟朕叫板?"他派兒子那木罕帶著十萬大軍去平叛,結果那木罕是個紈绔子弟,整天在軍營里喝酒玩女人,連海都的影子都沒摸著。
至元十三年(1276年),海都玩了把狠的。他知道那木罕的軍營在額爾齊斯河(今中哈邊境),就帶著騎兵摸黑偷襲,不僅搶走了元軍的糧草,還把那木罕和大將安童(漢化程度極高的蒙古貴族)抓了當人質。
消息傳到大都,忽必烈氣得把茶杯都摔了:"朕打襄陽都沒這么窩囊!"他趕緊調(diào)回正在江南打南宋的伯顏(滅宋主帥),讓他去守漠北。
伯顏確實厲害,到了和林就修城墻、挖壕溝,還搞起"堅壁清野"——把草原上的牧民全遷到城里,讓海都搶不到糧食。海都打了幾次都沒占到便宜,就改打游擊戰(zhàn):你來了我就跑,你走了我就搶,反正蒙古騎兵跑起來比元軍的步兵快十倍。
有一次,伯顏帶著大軍追海都,追了三個月,從阿爾泰山追到額爾齊斯河,連個人影都沒見著。等他累得往回撤,海都突然從沙堆里冒出來,把元軍的后隊砍得七零八落。
這場仗就這么拖了下來,一年一小打,三年一大打,元軍光在漠北修驛站就花了幾百萬兩銀子,士兵凍死、餓死的比戰(zhàn)死的還多。
最諷刺的是,海都還總打著"恢復窩闊臺汗國"的旗號招搖撞騙。其實他爺爺窩闊臺當年根本沒建汗國,都是他自己瞎編的。可蒙古貴族就吃這一套,尤其是那些被忽必烈推行"漢法"得罪的保守派,紛紛投靠海都:"與其在大都看漢人當官,不如跟著海都搶地盤!"
海都最牛的時候,還搞了個"反忽必烈聯(lián)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