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元年(220年),洛陽皇宮的崇德殿內(nèi),一位身著華服的女子端坐在步輦之上。她鬢發(fā)高挽成凌云髻,斜插一支九鳳銜珠釵,走動時珠玉相撞發(fā)出清越聲響。眉眼細長如彎月,眼尾微微上挑,眸光流轉(zhuǎn)間藏著三分柔媚、七分鋒芒,朱唇輕抿時似笑非笑,舉手投足間盡顯威儀——這便是郭女王,魏文帝曹丕的皇后,一個從婢女之身逆襲至鳳位,在正史與野史的交織中充滿爭議的傳奇女子。
正史《三國志·魏書·后妃傳》記載:"文德郭皇后,字女王,安平廣宗人也。祖世長吏。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我女中王也。遂以女王為字。早失二親,喪亂流離。。。。。。太祖為魏公時,得入東宮。"寥寥數(shù)語勾勒出她跌宕的身世。野史《魏宮秘錄》則繪聲繪色描述其早年經(jīng)歷:郭女王出身官宦世家,幼時便聰慧過人,常著淡紫色襦裙,坐在庭院中聽父兄談?wù)摫ㄖ\略,一雙眼眸亮晶晶的,如同藏著漫天星辰。然而黃巾之亂后家道中落,她輾轉(zhuǎn)流離,淪為銅鞮侯家的婢女,卻依舊未改鋒芒。
初入曹丕府邸時,郭女王不過是眾多姬妾之一。但她很快憑借過人的智謀脫穎而出。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與曹植的世子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某次曹操出征,曹植在送行時當眾誦讀華麗的辭賦,引得眾人稱贊;而曹丕卻愁眉不展。郭女王在旁輕聲道:"君若痛哭流涕,訴父子離別之情,勝過千言萬語。"(《魏晉世語》)曹丕依言而行,果然令曹操大為感動。此后,她常為曹丕出謀劃策,《魏略》記載:"后每獻奇策,助世子奪嫡,世子甚寵之。"
曹丕稱帝后,執(zhí)意立郭女王為后。此舉遭到大臣反對,中郎棧潛上奏:"皇后之尊,與帝齊體,必擇世德名宗、幽閑淑令。。。。。。今陛下乃立賤人,何以示天下?"(《三國志·魏書·后妃傳》)曹丕卻力排眾議:"女王之智,可安社稷;女王之德,可母儀天下。"冊封那日,郭女王身著赤紅色皇后冕服,頭戴十二龍九鳳冠,緩緩走上皇后之位。鳳冠上的東珠映著她含笑的眉眼,仿佛在向世人宣告:這個曾經(jīng)的婢女,終于站在了權(quán)力的巔峰。
成為皇后的郭女王,并未耽于享樂。她嚴于律己,對待后宮嬪妃寬厚仁慈,常說:"妾本微末之人,蒙陛下垂愛至此。姐妹們當和睦相處,共侍陛下。"(《魏宮艷史》)她還親自教導(dǎo)宮女讀書識字,將宮廷治理得井井有條。野史中更有傳說,她曾在曹丕出征時,協(xié)助處理后宮政務(wù),甚至對朝政提出獨到見解,令滿朝文武刮目相看。
然而,郭女王的一生并非沒有爭議。野史《漢晉春秋》記載,甄宓之死與她有關(guān)。傳說曹丕稱帝后,逐漸冷落甄宓,郭女王趁機進讒言,致使甄宓被賜死。但正史對此并無確鑿記載,陳壽在《三國志》中僅言:"及踐阼(登基),山陽公奉二女以嬪于魏,郭后、李、陰貴人并愛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于鄴。"真相究竟如何,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青龍三年(235年),郭女王病逝,謚號"文德皇后"。曹叡以太后之禮將她安葬,與曹丕合葬于首陽陵。野史《洛陽伽藍記》中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郭女王臨終前,望著窗外的明月,輕聲對侍奉的宮女說:"我這一生,從婢女到皇后,見過太多興衰榮辱。若有來世,愿做個尋常女子,相夫教子,平淡度日。。。。。。"
千百年后,當人們翻開泛黃的史冊,郭女王的形象依舊鮮活。她是聰慧過人的謀士,是母儀天下的皇后,也是充滿爭議的宮闈女子。正如后人所嘆:"卑微出身起寒微,一入宮門志不違。權(quán)謀算盡終成后,是非功過任人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