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晉王嗣位:從世子到天子的過渡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逝于洛陽崇陽殿,時年五十五歲。臨終前,他緊握長子司馬炎的手,指了指案頭一卷《禮記·禪讓篇》,未及言明便溘然長逝。司馬炎時年三十歲,早已以世子身份參與朝政,此刻身著重孝,在靈前接過晉王印綬,眼中卻無半分悲戚——據(jù)《晉紀(jì)》載,其左右曾見他“撫劍觀書,顧謂僚屬曰:‘世受魏恩,然天命有歸,不可辭也。’”
(一)掃清障礙:剪除曹氏殘余
司馬炎繼位后,首先做的是穩(wěn)固權(quán)力。他以“謀反”罪名誅殺魏帝曹奐的舅舅甄德、郭建,又將曹植之孫曹志(時任樂平太守)貶為庶人,理由是其“哭悼文王(司馬昭)不哀”(《三國志·曹志傳》)。民間流傳一則軼事:司馬炎曾在宮廷宴會上故意問曹志:“卿先祖(曹植)七步成詩,卿能幾步?”曹志應(yīng)聲答:“陛下若容臣直言,一步足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司馬炎聞言大笑,卻在三日后將其免官。
(二)輿論造勢:天命學(xué)說的構(gòu)建
為制造代魏輿論,司馬炎授意心腹散騎常侍羊祜、太傅鄭沖等人,遍搜讖緯典籍。不久,《玄石圖》中“牛繼馬后”的預(yù)言被翻出(注:此讖本指司馬懿殺牛金,后民間附會為東晉“牛姓代晉”),又有術(shù)士進(jìn)言:“曹魏屬土德,晉當(dāng)以金德王天下,金生水,故改元‘泰始’(‘泰’含‘水’意)。”(《宋書·符瑞志》)與此同時,洛陽西市出現(xiàn)“甘露降于銅駝”的奇聞,群臣趁機上表:“昔舜受堯禪,有甘露之應(yīng),今陛下德同上古,宜應(yīng)天順人?!?/p>
二、九錫之禮:禪代前的權(quán)力展演
(一)九錫的儀軌與象征
泰始元年(265年)十月,魏帝曹奐下旨,賜司馬炎九錫之禮。“九錫”乃古代帝王賜予權(quán)臣的最高禮遇,其儀軌在《周禮》基礎(chǔ)上歷代增刪,至魏晉已形成固定規(guī)制:
1。
車馬:金根車一乘,駕六馬,附青蓋車、華蓋等儀仗(象征“順天行地”);
2。
衣服:袞冕之服(天子禮服),赤舄(xi,紅色木底鞋)(象征“表正萬邦”);
3。
樂縣(玉e
xuan):定音銅鐘十二架,佾(yi)舞八佾(天子樂舞規(guī)格)(象征“移風(fēng)易俗”);
4。
朱戶:朱紅大門(古代等級制度中,唯有天子可使用朱戶);
5。
納陛:殿階增設(shè)木陛(便于登殿,象征“廣納賢言”);
6。
虎賁(ben):虎賁衛(wèi)士三百人(象征“折沖御侮”);
7。
斧鉞(玉e):黃金斧鉞各一(專享征伐之權(quán));
8。
弓矢:彤弓一、彤矢百,玄弓十、玄矢千(象征“討不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