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亂局終結(jié)者”的逆襲之路
公元304年的洛陽城,經(jīng)歷了長沙王司馬乂被火炙(zhi)而死的慘劇,空氣中還彌漫著一股焦糊味。當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颙(yong)為了“皇太弟”的位置爭得頭破血流時,一個此前毫不起眼的王爺正躲在角落里磨指甲——他就是東海王司馬越。
司馬越在司馬家族的王爺里,屬于典型的“職場小透明”。論輩分,他是司馬懿的侄孫,比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低了兩輩;論武力,他不如長沙王司馬乂能打;論權(quán)謀,似乎也比不上河間王司馬颙一肚子壞水。但他有個最大的優(yōu)點:活得久,且擅長“扮豬吃老虎”。
《晉書》里說他“少有令名,謙虛持布衣之操”(令名:好名聲),說白了就是早期懂得裝老實。當其他王爺殺得昏天黑地時,他像個圍觀群眾,今天幫這個遞個刀,明天給那個送個情報,暗地里卻在攢人脈、拉隊伍。就像打麻將時一直悶聲摸牌的玩家,突然在關(guān)鍵時刻甩出一副清一色——公元306年,當八王之亂中的其他七位王爺死的死、廢的廢,司馬越突然發(fā)現(xiàn),場上只剩他一個“玩家”了。
二、“肉糜將軍”的綽號是怎么來的?
司馬越掌權(quán)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加官進爵,什么“太傅”“丞相”,頭銜掛了一長串。但老百姓可不買賬,私下里叫他“肉糜將軍”。這綽號咋來的?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跟他的生活作風(fēng)有關(guān)。據(jù)野史記載,司馬越打仗時,隨軍車隊里拉著幾十口大鼎,頓頓要吃山珍海味。有次跟匈奴人打仗,士兵們餓得啃樹皮,他卻在營帳里燉鹿肉,還抱怨廚子鹽放少了。士兵們偷偷罵:“這孫子比惠帝還能作,惠帝好歹只是說‘何不食肉糜’,他是真頓頓吃??!”
第二種說法跟他的軍事策略有關(guān)。司馬越掌權(quán)后,為了鞏固地位,派兵去打成都王司馬穎的殘余勢力?!顿Y治通鑒》記載了一個細節(jié):他的部將王衍(就是那個愛拿麈(zhu)尾清談的名士)建議“堅壁清野”,他卻非要“長驅(qū)直入”,結(jié)果中了埋伏,士兵死傷慘重。
不管哪種說法,“肉糜將軍”的綽號算是坐實了。不是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歷史上的權(quán)臣,要么被罵死,要么被笑死,能同時占倆的,不多。”
三、“清君側(cè)”變“清自己”:一場荒誕的權(quán)力清洗
司馬越掌權(quán)后,最擔心的就是有人不服。他先是以“謀反”的罪名殺了晉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馬熾,后來又覺得晉惠帝這個“傻皇帝”礙事——畢竟當年惠帝說“何不食肉糜”,現(xiàn)在自己被叫做“肉糜將軍”,這事兒太膈應(yīng)人了。
公元307年,晉惠帝突然“暴斃”,《晉書》里含糊其辭地說“食餅中毒”,到底是誰下的毒,大家心里都有數(shù)。司馬越擁立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但他沒料到,這位新皇帝表面溫順,心里卻憋著一股火。有次朝會上,晉懷帝突然問:“太傅,聽說你老家東??[饑荒,百姓易子而食,你知道嗎?”司馬越當場臉就綠了,支支吾吾說不出話。
更絕的是,晉懷帝暗中聯(lián)絡(luò)大臣,打算除掉司馬越。這事兒被司馬越知道了,他來了個先下手為強,以“清君側(cè)”的名義帶兵沖進皇宮,把支持皇帝的大臣殺了個精光?!稌x書》記載:“越疑朝臣貳于己,乃誣帝舅王延等為亂,盡收捕下獄殺之?!保ㄙE:背叛)這哪是“清君側(cè)”,分明是“清自己”——把看不順眼的全干掉。
四、“八王之亂”終結(jié)篇:末路窮途的東海王
司馬越的倒行逆施,終于引發(fā)了眾怒。公元310年,匈奴漢國的劉淵派兒子劉聰進攻洛陽,司馬越率軍迎戰(zhàn),卻在半路聽說洛陽被圍,頓時慌了神。他手下的將領(lǐng)石勒(后來的后趙皇帝)趁機偷襲,打得晉軍潰不成軍。
《晉書》里記錄了一個慘烈的場景:司馬越的軍隊被石勒追上時,“將士死者十余萬”,尸體堆得像小山。司馬越本人也在亂軍中嚇死了——據(jù)說是看到自己的儀仗隊被沖散,急火攻心,一口氣沒上來。更慘的是,他死后尸體被石勒下令焚燒,骨灰撒在黃河里,連個全尸都沒留下。
當時有個文人寫了首詩嘲諷他:“昔為太傅,今作魚食,肉糜未飽,先填河伯?!保ê硬狐S河水神)這話雖然毒,但挺貼切。司馬越以為自己終結(jié)了八王之亂,殊不知他親手把西晉推向了更深的深淵。八王之亂持續(xù)16年,死了幾十萬人口,中原大地千里荒蕪,這才給了匈奴、羯(激e)族等少數(shù)民族南下的機會。
五、“麈尾清談”與“金戈鐵馬”:一個時代的荒誕注腳
司馬越掌權(quán)時,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現(xiàn)象:朝堂上一群名士拿著麈尾清談,討論“老莊之道”,城外卻戰(zhàn)火紛飛,流民遍地。最典型的就是王衍,這位老兄號稱“口中雌黃”(形容隨口亂說),清談時唾沫橫飛,一打仗就腿肚子轉(zhuǎn)筋。后來被石勒抓住,還勸人家稱帝,結(jié)果被活埋了。
“平時袖手談天下,臨事一死報君王——可惜,死了也沒用。”西晉的名士們比東林黨更離譜,人家至少還知道殉國,他們是一邊清談一邊跑路,跑不了就投降。
六、亂局之后:當“肉糜將軍”遇上“流民蜂起”
司馬越死后,西晉王朝徹底成了空架子。晉懷帝被匈奴人抓走,洛陽城破,史稱“永嘉之禍”。但故事還沒完——就在中原混戰(zhàn)的時候,蜀地的流民們已經(jīng)揭竿而起了。
領(lǐng)頭的叫李特、李流兄弟,帶著一群吃不飽飯的百姓從漢中跑到四川。《華陽國志》記載了一個細節(jié):李特在路上打開糧倉賑濟災(zāi)民,老百姓感動得哭了:“李將軍比東海王強多了,至少不讓我們吃土!”司馬越留下的這個爛攤子,最終會被這些流民和南下的少數(shù)民族徹底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