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核老爹與坑爹兒子
公元369年,桓溫第三次北伐兵敗枋頭,拖著半白的頭發(fā)回到建康時,他剛出生的兒子桓玄正在搖籃里啃腳丫。此時的桓溫不會想到,這個孩子將來會干一件比他更瘋狂的事——把東晉的龍椅搬回家自己坐。
桓玄的老爹桓溫,是東晉著名的“硬核權臣”。這人滅成漢、三次北伐,沒事就對著柳樹感嘆“樹都長這么粗了,我咋還沒篡位”(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但桓溫到死都沒敢跨出最后一步,臨死前還念叨著“九錫之禮”(篡位前的標配),結果被謝安用“寫詔書太麻煩”給拖黃了。
桓玄就不一樣了,他打小就有個外號叫“桓郎”,長得帥,嘴又甜。有次大臣們聚會,有人指著他說:“這小子是桓溫的種,以后怕是要搞事情?!被感敃r才五歲,卻拍著桌子說:“我爹為國家打天下,你們懂個啥!”把眾人嚇得夠嗆——這孩子,天生就是個“作死小能手”。
《晉書》里說桓玄“形貌瑰奇,風神疏朗”,擱現在就是“高富帥”標配。但他有個毛?。簶O度自負。他爹桓溫留下的遺產里,最值錢的不是兵權,而是一句讖(chen)語:“桓氏當有天下?!被感堰@話當圣經念,沒事就對著鏡子練習登基的姿勢,被丫鬟撞見了,還假裝在“研究天象”。
二、從“官二代”到“亂臣賊子”的逆襲路
桓玄成年后,靠著老爹的關系當上了官員,但他嫌官小,天天在家抱怨:“我爹是大司馬,我咋才當個太守?”后來干脆辭職回家,寫了篇《討司馬氏檄文》,痛罵東晉朝廷腐敗——其實就是嫌自己沒權。
機會來得很快。當時東晉朝政被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把持,這倆貨比昏君還能作,老百姓怨聲載道?;感豢磿r機成熟,帶著荊州的兵馬就往建康殺,口號是“清君側,誅奸臣”。走到半路,他聽說司馬元顯居然派了個叫劉牢之的北府兵將領來抵抗,差點笑出聲:“劉牢之?他可是我的老熟人,當年我爹北伐,他就跟墻頭草似的。”
果然,劉牢之轉頭就投降了桓玄,還幫他活捉了司馬元顯。桓玄進了建康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加官進爵:“我勞苦功高,得封個‘侍中、丞相、錄尚書事’,再加個‘揚州牧’,嗯,順便把荊、江二州也管了吧?!边@官銜一口氣能念斷氣,相當于把東晉的軍政大權全揣自己兜里了。
野史里有個段子:桓玄掌權后,有次召見大臣,問:“你們說,我比謝安怎么樣?”底下有個溜須的馬上說:“謝安是文人,哪比得上您文武雙全!”桓玄又問:“那我跟我爹比呢?”那人愣住了,想了半天說:“您比桓公更‘與時俱進’!”桓玄聽完哈哈大笑,其實心里明白:論打仗,他爹能甩他十八條街。
三、龍袍拖地的登基名場面
公元403年,桓玄覺得時機成熟,決定篡位。他先讓傀儡皇帝司馬德宗(晉安帝)“禪讓”,自己假裝推辭了三次,然后“勉為其難”地接受了。登基那天,建康城刮著大風,桓玄穿著嶄新的龍袍往臺上走,走兩步就踩一下袍子,差點摔個狗吃屎。
《晉書·桓玄傳》記載:“玄登壇受禪,暴風悉卷其冕服?!保ㄗg文:桓玄登壇登基,狂風把他的皇冠龍袍全吹亂了)更尷尬的是,他找人為龍袍量身,結果裁縫怕他長胖,故意做肥了三尺。桓玄往龍椅上一坐,龍袍拖在地上像條地毯,宮女們憋笑憋得滿臉通紅,有個膽大的小聲說:“陛下,您這龍袍能掃地了?!?/p>
桓玄氣得想殺人,但又不好發(fā)作,只好強裝鎮(zhèn)定地說:“這叫‘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里的話,意思是皇帝穿得端莊,天下就會太平)?!钡紫碌拇蟪紓兓ハ嗍寡凵?,心里都在想:“就這?還不如司馬家的皇帝呢?!?/p>
登基后,桓玄干了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1。
改名字:把“建康”改成“建鄴”。
2。
搞搬家:非要把皇宮搬到姑孰(今安徽當涂),理由是“那里風水好”,結果文武百官跟著折騰,累得半死;
四、“桓玄之亂”:43天皇帝的速成班
桓玄當皇帝的日子,用一個字形容就是——亂。他爹桓溫好歹知道“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桓玄卻只知道瞎折騰。他下的第一道圣旨是“廢除錢幣,以谷帛為貨”(不用錢了,以后拿糧食布匹當錢使),結果市場直接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