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這安祿山起兵之時,究竟有多少人馬?據(jù)史書記載,他率領(lǐng)平盧、范陽、河?xùn)|三鎮(zhèn)兵馬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從漁陽(今天津薊縣)出發(fā),浩浩蕩蕩殺向長安。
安祿山的大軍,皆是訓(xùn)練有素的邊兵,戰(zhàn)斗力極強。而唐朝承平日久,內(nèi)地州縣的軍隊久不征戰(zhàn),裝備陳舊,戰(zhàn)斗力低下。因此,安祿山的大軍所到之處,河北州縣的官員紛紛望風(fēng)而降。
且說安祿山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玄宗起初還不相信,以為是謠言。直到探馬接連報來,他才大驚失色,急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
朝堂之上,百官面面相覷,不知所措。只有楊國忠得意地說:“陛下,臣早就說安祿山要反,如今果然應(yīng)驗了!不過陛下勿憂,安祿山不得人心,不出十日,定會被部下殺死!”玄宗聽了,將信將疑。
就在這時,安祿山的大軍已經(jīng)渡過黃河,攻克了陳留(今河南開封)。守將張介然戰(zhàn)死,陳留太守投降。安祿山聽說玄宗已經(jīng)處死了他在長安的兒子安慶宗,氣得咬牙切齒,下令屠城,陳留百姓慘遭殺害。
接著,安祿山的大軍又攻克了滎陽(今河南鄭州),直逼東都洛陽。唐朝名將封常清、高仙芝奉命率軍防守洛陽,但他們的軍隊都是臨時招募的市井子弟,根本不是安祿山邊兵的對手。
十二月,雙方在洛陽城外展開激戰(zhàn)。封常清、高仙芝雖然勇猛,但寡不敵眾,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退守洛陽城。安祿山大軍將洛陽城團團圍住,日夜攻打。
洛陽城內(nèi),糧食短缺,士氣低落。封常清、高仙芝見守城無望,便決定放棄洛陽,退守潼關(guān)(今陜西潼關(guān))。潼關(guān)是長安的東大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只要守住潼關(guān),就能阻止安祿山大軍西進。
誰知玄宗聽信了監(jiān)軍宦官邊令誠的讒言,認為封常清、高仙芝兵敗失地,是故意消極避戰(zhàn),竟下令將二人處死。可憐兩位名將,未能戰(zhàn)死沙場,卻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封常清、高仙芝死后,玄宗任命病廢在家的哥舒翰為帥,鎮(zhèn)守潼關(guān)。哥舒翰是突厥人,也是唐朝名將,曾大敗吐蕃。他深知安祿山兵鋒正銳,不可硬敵,便采取堅守不出的策略,依托潼關(guān)天險,消耗敵軍。
安祿山見潼關(guān)久攻不下,便命部將崔乾佑率一部兵力繼續(xù)圍困潼關(guān),自己則率主力回師洛陽,準備稱帝。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年號圣武。他任命達奚珣為丞相,史思明為范陽節(jié)度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統(tǒng)治機構(gòu)。
與此同時,長安城內(nèi)的玄宗皇帝卻越來越急躁。他認為哥舒翰堅守不出,是畏懼敵軍,便不斷催促哥舒翰出戰(zhàn)。楊國忠也在一旁煽風(fēng)點火,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是另有企圖。
哥舒翰接到玄宗的詔書,不禁仰天長嘆:“主上糊涂啊!安祿山久攻潼關(guān)不下,軍隊疲憊,后方不穩(wěn),正是出奇制勝的好時機。如今若強行出戰(zhàn),必敗無疑!”但君命難違,哥舒翰只得領(lǐng)兵出潼關(guān)。
五月,哥舒翰的大軍在靈寶(今河南靈寶)與崔乾佑的軍隊相遇。崔乾佑早已在險要處設(shè)下埋伏,哥舒翰的大軍進入埋伏圈后,遭到四面夾擊,頓時大亂。唐軍戰(zhàn)死過半,投降無數(shù),哥舒翰本人也被部下俘虜,押往洛陽。
潼關(guān)失守的消息傳到長安,朝野震動。玄宗知道長安再也守不住了,便決定逃往四川。
六月十三日,玄宗帶著楊貴妃、楊國忠等少數(shù)皇親國戚,在禁軍將領(lǐng)陳玄禮的護衛(wèi)下,悄悄逃出長安。同行的還有太子李亨、公主、妃嬪等,共計數(shù)千人。
隊伍行至馬嵬驛(今陜西興平西),禁軍將士因饑餓疲勞,心中怨恨,便發(fā)生了嘩變。他們先是殺死了罪魁禍首楊國忠,然后又包圍了玄宗的行宮,要求處死楊貴妃。
玄宗無奈,只得賜楊貴妃三尺白綾,讓她在佛堂自縊??蓱z一代紅顏,就這樣香消玉殞,時年三十八歲。
且說安祿山得知潼關(guān)失守,玄宗逃亡,便命部將孫孝哲率軍西進,攻打長安。長安城內(nèi)的官員和百姓聽說皇帝跑了,頓時大亂,紛紛逃離。孫孝哲的大軍不費吹灰之力,便占領(lǐng)了長安。
安祿山進入長安后,下令搜捕唐朝宗室和官員,將他們押往洛陽處死。他還縱兵搶掠,長安城內(nèi)火光沖天,哭聲動地,繁華的都城頓時變成了人間地獄。
此時,大詩人李白正在江南游歷,他聽說安祿山起兵,長安陷落,玄宗逃亡,心中感慨萬千,寫下了著名的《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