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五代十國里最會混的政權,荊南絕對是頭一份。這地兒不大,就占著荊州、歸州、峽州三個州,擱現(xiàn)在也就湖北荊州周邊那一片。但就這么個小地方,居然從后梁一直活到了北宋,歷經(jīng)五位君主,長達五十七年??康牟皇潜鴱婑R壯,也不是地盤多大,就靠一手"巧周旋"的本事,在周圍大國之間來回忽悠,堪稱五代十國的"外交鬼才"。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荊南高氏是怎么把"裝孫子"這門藝術玩到極致的。
荊南的開國君主叫高季興,原本不姓高,叫季興,后來被朱溫賜姓高。這哥們早年是個孤兒,跟著汴州富豪李七郎當奴才,后來朱溫看中他機靈,收他做了親隨。朱溫稱帝建立后梁,高季興被封為荊南節(jié)度使,鎮(zhèn)守江陵。
剛到江陵的時候,這地兒剛經(jīng)歷戰(zhàn)亂,殘破不堪?!杜f五代史》里說"江陵兵火之后,市井凋零",高季興到任后,一邊招撫流亡百姓,一邊修城墻挖護城河,慢慢把江陵建成了一個易守難攻的據(jù)點。
但高季興心里清楚,后梁雖然封了他節(jié)度使,但北邊有強大的后唐,南邊有南漢、馬楚,東邊還有南唐,荊南夾在中間,就是個四戰(zhàn)之地。要想活下去,就得會來事。于是高季興開始了他的"周旋"之路:對后梁,他表面上畢恭畢敬,按時納貢;暗地里卻和南邊的馬楚眉來眼去,時不時搞點小動作。
高季興死后,兒子高從誨接班。這位仁兄比他爹更能折騰,把荊南的"周旋"藝術推向了新高度,江湖人稱"高賴子"。為啥叫這名字呢?因為他干了件特不地道的事。
那是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南漢的使者帶著大批金銀珠寶去開封朝貢后唐,路過荊南。高從誨一看,這么多寶貝,眼紅了,二話不說就派兵把使者搶了。南漢皇帝劉龑氣得夠嗆,馬上派軍隊攻打荊南。高從誨一看大事不好,南邊的馬楚也蠢蠢欲動,趕緊把搶來的東西打包送回去,還寫了封情真意切的道歉信,說自己是"一時糊涂,冒犯天使"。南漢一看東西還回來了,氣也消了,就撤兵了。
這事兒之后,高從誨發(fā)現(xiàn)了一條"生財之道":凡是路過荊南的各國使者,不管是去哪的,先搶了再說,要是對方找上門來,就把東西還回去,道個歉,反正沒損失,說不定還能撈點好處?!顿Y治通鑒》里記載,高從誨"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而諸道以其地狹兵弱,亦不能討"。周圍的國家都覺得荊南太小,打他不值當,就這么著,高從誨靠著"搶劫-認慫"的套路,居然賺了不少便宜。
除了搶使者,高從誨最擅長的就是"見風使舵"。后唐滅了后梁,他馬上向后唐稱臣;后晉滅了后唐,他又向后晉納貢;契丹滅了后晉,他轉頭就向契丹稱臣;后漢滅了契丹扶持的政權,他又向后漢進貢;后周取代后漢,他接著向后周稱臣。南邊的馬楚、南唐、南漢,他誰都不得罪,誰強大就跟誰好。
有一次,南唐滅了馬楚,高從誨覺得南唐厲害,就向南唐稱臣,結果惹惱了后周。后周世宗柴榮可不是好惹的,下令禁止后周境內與荊南通商。荊南本來就靠貿易吃飯,這下可慘了,物資短缺,物價飛漲。高從誨趕緊又向后周認錯,又是送禮又是賠罪,柴榮這才取消了禁令。
高從誨死后,兒子高保融繼位。這位仁兄沒啥大本事,但把他爹的"周旋"本事學了個十足。后周強大,他就向后周稱臣;北宋建立,他又向北宋納貢。甚至連北邊的遼朝,他都派人去送禮,就是為了多找?guī)讉€靠山,免得被人滅了。
荊南這么個彈丸之地,能在亂世中存活五十多年,靠的可不是運氣,而是一套獨特的生存智慧。
首先,就是"認慫"的態(tài)度要端正。不管對方是誰,只要比自己強,就俯首稱臣,該納貢納貢,該送禮送禮。高從誨曾經(jīng)說過:"吾為大國藩臣,乃其分也。"意思就是說,當大國的小弟,是我們的本分。這種心態(tài),一般人還真學不來。
其次,就是"打太極"的功夫要到家。荊南地處交通要道,是南北通商的必經(jīng)之路。高氏政權利用這個優(yōu)勢,在各國之間充當"中間商",賺點差價。同時,他們還巧妙地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比如南唐和后周不對付,荊南就兩邊都討好,哪邊都不得罪,讓他們互相牽制,自己好漁翁得利。
最后,就是"裝糊涂"的本事要過硬。荊南的君主們心里都清楚,自己實力弱小,沒法和大國抗衡,所以從來不去招惹麻煩。不管周圍怎么打,他們都保持中立,誰贏了就跟誰好。甚至有時候,為了表示"誠意",他們還會主動派兵幫助大國打仗,當然,都是象征性的,不會真的傷筋動骨。
北宋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趙匡胤決定消滅荊南。這時候的荊南君主是高保融的兒子高繼沖。趙匡胤玩了一手"假道伐虢",他借口要借道荊南去攻打湖南的周保權,派大將慕容延釗、李處耘率軍南下。
高繼沖心里清楚,北宋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他還是抱著僥幸心理,想繼續(xù)用"周旋"的老辦法應付。他派使者去勞軍,結果使者回來報告說,北宋軍隊陣容嚴整,士氣高昂,根本不是荊南能抵擋的。高繼沖這下慌了,趕緊親自去拜見慕容延釗,結果剛離開江陵,北宋軍隊就趁機占領了城池。高繼沖一看大勢已去,只好投降,荊南就此滅亡。
荊南高氏的故事,雖然聽起來有點"沒節(jié)操",但在五代十國那個亂世,卻是最現(xiàn)實的生存之道。他們沒有逐鹿中原的野心,只求偏安一隅,活下去。為了活下去,他們可以放下尊嚴,向任何強大的勢力稱臣;可以不顧道義,搶劫過路的使者;可以沒有原則,在大國之間反復橫跳。
這種生存哲學,雖然不值得推崇,但也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荊南就像一個走鋼絲的藝人,在大國的夾縫中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平衡,居然走了五十七年。這其中的辛酸和無奈,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最后,用一句話來總結荊南高氏的"巧周旋":在亂世中,有時候放下身段裝孫子,比硬著脖子當英雄更能活下去。當然,這只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生存之道,放在現(xiàn)在,可就行不通了。荊南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國家也好,個人也好,要想真正強大,還是得有自己的實力,光靠耍小聰明,終究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