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

            黑巖小說

            黑巖小說>中國野史大全在線收聽 > 第6章 砸缸少年司馬光(第2頁)

            第6章 砸缸少年司馬光(第2頁)

            當(dāng)然,也有人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提出過質(zhì)疑。比如,有人覺得一個七歲的孩子,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力氣搬起石頭砸破水缸?還有人認(rèn)為,古代的水缸是否真的那么容易被砸破?對于這些質(zhì)疑,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關(guān)于力氣的問題。北宋時期的水缸,多為陶土燒制,雖然堅固,但并非現(xiàn)代鋼筋水泥般難以撼動。而且,司馬光砸的是水缸的側(cè)面,并非底部,根據(jù)物理學(xué)原理,側(cè)面受力更容易產(chǎn)生裂痕。再者,“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流傳,重點在于其體現(xiàn)的智慧,而非單純的力氣大小,這更像是一個象征意義大于實際細節(jié)的典故。

            其次,從史料記載來看,《宋史·司馬光傳》中明確提到:“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边@里的“甕”和“缸”雖有區(qū)別,但大體意思一致,說明這個事件在正史中是有依據(jù)的,并非完全虛構(gòu)。

            砸缸事件之后,司馬光并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反而更加勤奮好學(xué)。司馬池對他的教育也更加重視,不僅請了更好的先生,還常常親自教導(dǎo)他經(jīng)史子集。司馬光也不負期望,讀書非??炭?,常常是“晝則誦書,夜則復(fù)讀,至不知寢食”。

            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說司馬光為了防止自己讀書時打瞌睡,特意做了一個圓木枕頭,取名為“警枕”。每當(dāng)他犯困低頭睡覺時,枕頭就會滾動,他便會被驚醒,然后繼續(xù)讀書。這種勤奮的精神,為他日后的學(xué)術(shù)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在他十五歲那年,父親司馬池調(diào)任虢(guo)州知州,司馬光隨父前往。虢州位于今河南靈寶一帶,是當(dāng)時的軍事要地。在這里,司馬光不僅增長了見聞,還接觸到了更多的歷史典籍和官場實務(wù),這對他后來關(guān)注朝政、研究歷史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二十歲的司馬光參加了科舉考試,一舉考中進士甲科,從此踏入仕途。這在當(dāng)時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北宋的科舉考試難度極大,能在弱冠之年考中進士,足以證明司馬光的才華。

            步入官場后,司馬光先后擔(dān)任過華州判官、蘇州判官等職,雖然都是地方官,但他始終保持著務(wù)實的作風(fēng),關(guān)心百姓疾苦,處理政務(wù)也井井有條。不過,真正讓他名垂青史的,并非他的政績,而是他晚年主持編纂的鴻篇巨制——《資治通鑒》。

            說起《資治通鑒》,就不得不提司馬光的政治理想和歷史觀念。他認(rèn)為,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這也是書名“資治通鑒”的由來。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biāo),他花費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嘔心瀝血,終于完成了這部編年體通史巨著。

            編纂《資治通鑒》的過程是極其艱辛的。司馬光首先選取了劉恕、范祖禹等幾位志同道合的學(xué)者作為助手,然后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篩選、整理、考證。他們以《左傳》為藍本,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涵蓋了十六個王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約三百萬字。

            司馬光對史料的考證是極為嚴(yán)格的,常常是“抉摘幽隱,校計毫厘”。對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記載,他會反復(fù)比對,去偽存真,力求還原歷史的真相。這種嚴(yán)謹(jǐn)?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使得《資治通鑒》成為了后世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典籍,與《史記》并稱為“史學(xué)雙璧”。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的動機,也與他的政治立場有關(guān)。當(dāng)時北宋王朝正面臨著內(nèi)憂外患,王安石變法引發(fā)了激烈的政治斗爭。司馬光作為保守派的代表,雖然在政治上失意,但他希望通過編纂歷史典籍,為統(tǒng)治者提供借鑒,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高太后一向反對王安石變法,于是召回了被貶謫的司馬光,任命他為門下侍郎,后又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相當(dāng)于宰相。

            此時的司馬光已經(jīng)六十八歲,身體也不太好,但他依然以天下為己任,上任后立即著手廢除新法。在他看來,王安石的新法雖然初衷是好的,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弊端,導(dǎo)致民不聊生。他認(rèn)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主張恢復(fù)舊制,與民休息。

            司馬光的這一做法,雖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也引發(fā)了不小的爭議。尤其是他不分青紅皂白,幾乎廢除了所有新法,包括一些確實對國家有利的政策,這種過于保守的態(tài)度,也受到了后世的一些批評。

            不過,平心而論,司馬光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他只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國家回到他所認(rèn)為的正軌上來。在擔(dān)任宰相的一年多時間里,他夙興夜寐,勤奮工作,以至于積勞成疾,最終在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九月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八歲。

            司馬光去世后,宋哲宗親自為他撰寫碑文,賜謚號“文正”?!拔恼笔枪糯某甲罡叩闹u號,可見朝廷對他的評價之高。而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夏縣的祖墳,也就是現(xiàn)在的司馬光墓,成為了后人憑吊的場所。

            回顧司馬光的一生,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偉大的史學(xué)家。他的政治主張雖然帶有一定的保守性,但他的忠誠、正直和責(zé)任感,卻是值得肯定的。而他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更是為中國史學(xué)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已完結(jié)熱門小說推薦

            最新手机av一区二区三区_一级毛片在线_国产欧美激情视频免费看

                  <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