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兒嘮嘮藺相如「完璧歸趙」的門道。《史記》里寫他在秦王宮怒發(fā)沖冠,拿和氏璧要撞柱子,看著是個不怕死的主兒。但老輩人傳下來的說法,里頭藏著不少機巧。
先說說這和氏璧?!俄n非子》里講卞和獻玉,被楚王砍了兩條腿,為啥?因為玉裹在石頭里,看著跟破石頭沒啥兩樣。藺相如心里明白,這璧要是被秦王掉包,自己就是有嘴也說不清。他見秦王時,故意把璧舉得忽高忽低,借著殿里的光來回照——這是在看璧上的天然紋路。老輩人說,上等的玉跟人一樣,紋路獨一無二,只要記住了,掉包就露餡。
再看他「怒發(fā)沖冠」那出戲。《戰(zhàn)國策》別本里記著個細節(jié):藺相如進殿前,特意讓隨從把冠冕的帶子系得極緊。到了秦王跟前,他扯著嗓子喊「秦必負趙」,腦袋一低再猛地抬頭,冠冕差點被扯掉——您琢磨琢磨,外人看著,可不就像頭發(fā)把冠冕頂起來了?這招叫「借力打力」,跟江湖賣藝的抖機靈一個路數(shù),靠的是巧勁兒,不是真發(fā)火。
最絕的是他「欲擊柱」的算計。河南傳下來的老話說,藺相如舉璧時,腳尖偷偷勾住了柱子底下的石墩。為啥?他心里清楚,真把和氏璧磕柱子上,自己腦袋先保不住。這柱子是秦王宮里的寶貝,鑲著金絲,他勾住石墩,萬一手滑,玉璧頂多在柱子上蹭一下,不會碎。這就像現(xiàn)在人摔碗撒潑,先找個軟和地兒,看著嚇人,其實留著后手。
再說他拖延時間的招兒?!妒酚洝穼懬赝酢冈O九賓之禮」,藺相如卻拖著不獻璧,今兒說「趙王齋戒五日」,明兒又要「秦王也得齋戒」。老輩人講,他這是算準了日子——趙國的騎兵從邯鄲到咸陽,快馬加鞭要五天。他每拖一天,趙軍就離秦國近一天。更陰的是,他跟秦王嘮嗑時,故意扯些趙國的風土人情,什么「邯鄲人打酒論葫蘆」「趙地的麥子幾月下種」,看似閑話,實則是讓秦王摸不透他的心思。這招叫「閑言藏刀」,跟現(xiàn)在人談判時扯家常,拖延時間等救兵,是一個理兒。
民間還傳著個說法:藺相如讓隨從把和氏璧綁在棉襖里,扮成賣棉花的混出咸陽。這隨從也是個機靈鬼,出城時守關的士兵要搜身,他故意把棉襖里的棉花扯出來,撒得漫天飛,士兵嗆得直咳嗽,揮揮手就放行了。這事兒《史記》沒寫,但老輩人說,真要干成大事,光靠硬氣不行,還得有點「混不吝」的巧勁兒。
藺相如完璧歸趙,看著是憑勇氣,實則是步步算計:看玉紋防掉包,系冠冕裝憤怒,勾石墩保玉璧,嘮閑嗑拖時間。老祖宗的智慧就在這兒——朝堂上的事兒,跟老百姓過日子一樣,光靠膽子大沒用,得會察言觀色,懂見機行事。就像咱現(xiàn)在說的,「好漢不吃眼前虧」,真要辦成事,得把心眼兒放活泛些,別學愣頭青,上來就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