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有句話叫「窮則思變」,秦國就是把這話琢磨透了的典型。公元前356年,商鞅站在咸陽城的集市上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他大概沒想到,這個舉動會像巨石砸進(jìn)深潭,激起的漣漪直接影響了中國兩千年的政治格局。咱們今天就嘮嘮,商鞅變法背后,老秦人究竟在跟誰較勁,又付出了啥代價。
一、徙木立信:用一根木頭敲開改革之門
《史記·商君列傳》里寫:「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挂馑际巧眺卑研路ǘ贾贫ê昧耍吕习傩詹恍殴俑?,就在城南門立了根木頭,說誰能搬到北門就賞十兩金子。
十兩金子在當(dāng)時是啥概念?普通人家一年生活費也就幾兩銀子,十金足夠買好幾畝地。老百姓圍著木頭直犯嘀咕:「當(dāng)官的莫不是閑得慌?」直到有人壯著膽子搬了木頭,商鞅當(dāng)場兌現(xiàn)承諾,人群才炸開了鍋。
這招看著簡單,其實暗藏門道。商鞅心里清楚,變法要動的是整個國家的筋骨,第一步就得讓老百姓知道——官府說話算話。就好比蓋房子先打地基,這根木頭就是秦國新法的「信用基石」。
緊接著,商鞅推出連坐法,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一家犯法,別家不告發(fā)就得同罪。這招看似不近人情,卻實實在在打破了宗族社會的人情網(wǎng)。過去秦人辦事講「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現(xiàn)在得講「國法」。
二、太子犯法:改革派與舊貴族的正面交鋒
變法剛推行一年,秦國就冒出七千多個反對的人,跑到咸陽城抗議。領(lǐng)頭的不是別人,正是舊貴族?!渡叹龝睢防飳懼笍U井田,開阡陌()」,就是廢除貴族世襲的土地,允許土地買賣。這等于砸了老貴族的「鐵飯碗」,人家哪能不跳腳?
真正的沖突爆發(fā)在太子駟犯法這件事上。太子還是個孩子,背后指使的肯定是舊貴族。按老規(guī)矩「刑不上大夫」,商鞅能拿太子怎么辦?他的做法夠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辜热惶邮莾荒軇有?,那就處罰他的老師公子虔(qian)和公孫賈——一個被割掉鼻子(劓刑),一個臉上被刺字(黥刑)。
公子虔可是秦孝公的親哥哥,在秦國朝堂說一不二。這一刀下去,滿朝文武都傻了眼。商鞅心里明白,要是連太子的老師都能免罰,那新法就是張廢紙。就像蓋房子,梁柱歪了不扶正,早晚得塌。
這一罰,舊貴族徹底慌了。他們發(fā)現(xiàn)商鞅不是來走過場的,是真要革他們的命。公子虔從此閉門不出,八年沒踏出過家門,但心里那股火越燒越旺,這也為商鞅日后的結(jié)局埋下了禍根。
三、軍功爵制:給草根打開上升通道
商鞅變法最厲害的一招,是打破了貴族的世襲特權(quán)。過去秦人想出人頭地,得看爹是誰;現(xiàn)在只要上戰(zhàn)場砍敵人腦袋,就能按軍功封爵?!妒酚洝酚涊d:「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箍骋粋€敵人腦袋,就能當(dāng)五十石俸祿的小官,砍兩個就能把當(dāng)奴隸的親人贖出來。
這政策一出臺,秦國的小伙子們眼睛都紅了。過去種地再勤快,一輩子也就是個莊稼漢;現(xiàn)在扛上長矛上戰(zhàn)場,說不定能改變命運。就好比給寒門子弟開了條新路,軍功爵制就是秦國版的「草根逆襲通道」。
但這也觸動了貴族的利益。過去打仗是貴族的「專利」,小兵就是炮灰;現(xiàn)在小兵砍了貴族的腦袋,照樣能封爵?!渡叹龝防飳憽缸谑曳怯熊姽φ?,不得為屬籍」,就算是王室宗親,沒軍功也得從族譜里除名。這等于把貴族的「鐵飯碗」砸成了「瓷飯碗」。
四、變法的代價:商鞅的悲劇與秦國的崛起
公元前338年,支持商鞅的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就是秦惠文王。蟄伏八年的公子虔立馬跳出來,誣告商鞅謀反。商鞅逃到邊關(guān)想住店,店主說:「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梗ā妒酚洝ど叹袀鳌罚┮馑际菦]證件不能住店,否則要連坐。商鞅苦笑著說:「沒想到新法的弊端,竟然落到我自己頭上了。」
最終商鞅被車裂而死,但他的新法卻保留了下來。為啥?因為變法雖然得罪了貴族,卻讓秦國的國力實實在在漲起來了。《戰(zhàn)國策》記載,變法十年后,「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老百姓嘗到了甜頭,新法就有了根基。
秦國就像一座大宅院,商鞅是請來翻新的匠人,用鐵腕手段改了田產(chǎn)分配(廢井田)、爵位制度(軍功爵)和管理架構(gòu)(郡縣制)。雖然翻新時得罪了不少「老住戶」,甚至自己也被掃地出門,但宅院翻新后亮堂了,后來的主人自然舍不得推倒重來。
結(jié)語:變法不是請客吃飯
商鞅變法告訴咱們一個理兒:改革從來不是皆大歡喜的事。有人要砸舊飯碗,就有人要拼命護(hù)著;有人想走新路,就有人怕摔跟頭。但歷史證明,那些敢于打破舊秩序、建立新規(guī)則的國家,往往能笑到最后。秦國正是靠著商鞅這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勁頭,從西邊的「蠻夷之國」,一步步走向了統(tǒng)一天下的道路。
這場兩千多年前的變革,到今天仍有啟示:改革要成功,既要立得住規(guī)矩,也要扛得住壓力;既要照顧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也得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商鞅雖然死了,但他種下的種子,最終長成了影響中國兩千年的政治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