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長平之戰(zhàn)四十萬趙軍成了亡魂,這仗打得六國膽寒,也把秦軍主將白起推上了神壇。可誰能想到,這位被稱作“人屠”的戰(zhàn)神,最后竟落得個橫劍自刎的下場。今兒咱就嘮嘮白起謝幕這場戲,看看這位殺人如麻的將軍,是咋把自個兒逼上絕路的。
一、長平戰(zhàn)后:白起的滅趙野望
長平之戰(zhàn)剛打完,白起就琢磨著趁熱打鐵,一舉端了邯鄲。他算得精?。黑w國青壯全死在長平,城里只剩老弱婦孺,秦軍只要把邯鄲圍個水泄不通,不出三個月,城必破。
可這時候,秦國丞相范雎(ju)坐不住了。為啥?他怕白起功勞太大,壓過自己。于是在秦昭襄王耳邊吹風(fēng):“大戰(zhàn)之后,將士疲憊,不如先歇口氣?!闭严逋醵榆洠坏烂钕氯?,白起氣得把劍鞘拍得山響:“錯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了!”
這道撤軍令,成了白起和范雎結(jié)仇的由頭。朝堂上都知道,這一文一武尿不到一個壺里——白起仗著軍功,瞧不上耍嘴皮子的謀士;范雎靠著一張巧嘴,生怕武將搶了風(fēng)頭。
二、將相失和:秦昭襄王的兩難
一年后,趙國翻臉不認賬,拒絕割地。昭襄王想再打,白起卻稱病不出。他心里憋著氣:“當(dāng)初聽我的,這會兒趙國早滅了,現(xiàn)在黃花菜都涼了,還打個啥?”
昭襄王沒辦法,換王陵帶兵,結(jié)果吃了敗仗。又請白起掛帥,白起躺在病榻上直搖頭:“邯鄲城小而堅,諸侯援軍一到,里應(yīng)外合,秦軍必敗?!边@話聽著是實話,可在昭襄王耳朵里,就成了“抗命不遵”。
范雎趁機添油加醋:“白起這是仗著功勞,不把大王放眼里?。 闭严逋醣揪筒录尚闹?,聽這么一說,血壓蹭蹭往上漲。君君臣臣的規(guī)矩擺在那兒,你白起再能打,也得聽王命不是?
三、賜劍杜郵:戰(zhàn)神的末路
公元前257年,昭襄王一道詔書,把白起貶為士卒,趕出咸陽。白起拖著病體走到杜郵(今陜西咸陽東),身后傳來馬蹄聲——使者捧著寶劍,冷著臉說:“大王賜將軍自裁?!?/p>
白起握著劍,仰天長嘆:“我到底犯了啥罪?”琢磨了半晌,又苦笑道:“我早該死了。長平之戰(zhàn),四十萬人被坑殺,這罪孽還不夠重嗎?”說罷橫劍自刎,鮮血濺在黃土路上。
這話聽著蹊蹺。白起打仗半輩子,殺的人何止百萬,早把人命當(dāng)數(shù)字,這會兒咋突然懺悔了?有人說,這是他臨死前的托詞,真正的死因,是摸透了昭襄王的心思——你白起功勞太大,活著就是對王權(quán)的威脅。
四、白起之死的余波:秦國的內(nèi)傷
白起一死,最開心的不是六國,而是范雎。可他沒想到,這事兒讓秦國傷了元氣。將士們私下都念叨:“武安君(白起封號)沒罪,是大王糊涂!”軍心散了,往后打仗誰還肯賣命?
更要命的是,六國看出秦國將相失和,合縱的膽子又壯了。信陵君竊符救趙,帶著五國聯(lián)軍把秦軍打回了函谷關(guān)。昭襄王這才明白,殺了白起,看似除掉了刺頭,實則斷了自己的臂膀。
民間流傳著個說法:白起死后,杜郵一帶每到夜里,就能聽見鬼哭狼嚎。老輩人說,這是長平的冤魂來找他索命。這話玄乎,但也透著百姓的怨氣——你白起殺人如麻,就算是戰(zhàn)神,也逃不過報應(yīng)。
結(jié)語:功高震主的悲劇
白起的結(jié)局,就像面鏡子,照出了帝王心術(shù)的冷酷。在昭襄王眼里,白起是把快刀,能用的時候捧上天,覺得扎手了就扔了。而白起呢,仗著軍功,忘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規(guī)矩。
這事兒傳到后世,成了武將們的警示:本事再大,也別壓過主子的風(fēng)頭。就像老輩人說的:“河里的船再大,掌舵的還得是船上的人?!卑灼疬@戰(zhàn)神的名號響是響,可到死都沒明白,自己不過是棋盤上的一顆棋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