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矢:彤弓一、彤矢百,玄弓十、玄矢千(象征“討不庭”);
9。
秬鬯(ju
chang):黑黍釀造的香酒一卣(you,酒器),配玉圭(象征“恭事天地”)。
“九錫”之“錫”通“賜”,非現代“錫金屬”?!抖Y記·王制》載:“諸侯賜弓矢然后征,賜斧鉞然后殺。”九錫實為將天子權力逐項分解賜予權臣。
(二)銅駝流淚的野史異聞
據《晉紀》載,九錫禮成之日,司馬炎率群臣拜謁魏氏太廟。當儀仗行至廟前銅駝街時,道旁一對銅駝突然“目涌清淚,沾濕階石”。隨行的太史令當即跪倒:“銅駝,前世所鑄鎮(zhèn)國之器,今感天命將移,故垂淚示異?!贝耸潞芸靷鞅槁尻?,百姓編歌謠曰:“銅駝泣,魏祚訖;金戈舉,晉室立?!保ㄒ笆费a注:北宋《太平御覽》引《漢魏春秋》稱,此銅駝為漢武帝時所鑄,“高丈二,夾道對峙”,至西晉末年,后趙石勒將其遷于鄴城,駝足尚留洛陽土中,時人謂“銅駝荊棘”,成亡國之兆。)
(三)“三揖三讓”的禪代戲碼
按古禮,禪讓需經“三揖三讓”。曹奐首次下禪位詔時,司馬炎“固辭不受”;第二次詔至,他“屏退左右,獨泣于庭”;第三次詔下,他才“勉為其難”接受。這場表演被《三國志》粉飾為“謙光普照”,而《世說新語》則披露:司馬炎私下對親信說:“昔魏武(曹操)受漢禪,三讓乃受,吾今亦當效之,非為讓也,乃示威也。”(當年曹操接受漢獻帝禪讓,推讓三次才接受,我今天也效仿他,不是真要謙讓,是要向天下展示威儀。)
三、泰始登基:南郊圜丘的改元大典
(一)圜丘祭天的儀軌細節(jié)
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司馬炎身著十二章紋袞冕,乘車至洛陽南郊圜丘(圓形祭壇,象征“天圓”)。據《晉書·禮志》記載,祭天儀式分為七步:
1。
燔柴告天:將玉璧、犧牲(牛、羊、豕)置于柴堆焚燒,以香氣達于上天;
2。
宣讀冊文:太常卿捧冊讀曰:“咨爾晉王炎,昔者唐堯禪虞,舜亦命禹,玄德升聞,乃命以位……”(啊,晉王司馬炎,從前唐堯禪位給虞舜,舜又任命禹,你的美德上達天庭,所以天命讓你登位……);
3。
受璽綬:從太尉手中接過皇帝玉璽與授帶;
4。
望祭五岳:面向四方遙祭山川;
5。
飲福酒:飲祭酒后分賜群臣;
6。
燎祭送神:再次焚燒祭品,象征神駕離去;
7。
改元大赦:頒布《泰始改元詔》,大赦天下,免除百姓一半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