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國舅到中樞要臣的外戚崛起之路
公元325年的建康宮,五歲的晉成帝司馬衍在龍椅上啃著手指,身旁站立的是他的親舅舅庾(玉)亮。這位新晉的中書令,此刻正以國舅之尊總攬朝政。庾亮整了整寬袖長袍,對滿朝文武朗聲道:“如今主少國疑,我等當盡心輔佐陛下……”話未畢,便有老臣在列下低語:“說得好聽,怕是欲獨攬大權吧?”
庾亮(289—340),字元規(guī),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東晉外戚、權臣。其妹庾文君為晉明帝司馬紹皇后,故以國舅身份躋身中樞。他自幼博學能文,善談玄理,是魏晉名士圈的代表人物之一,《晉書》稱其“美姿容,善談論,性好莊老”。但在政治上,他卻展現(xiàn)出強烈的權力欲,成為東晉首位以外戚身份專權的重臣。當時民間流傳“庾家一條裙,能敵半朝官”,即指庾皇后的裙帶之威已超越皇權。
二、“舉扇障面”:名士北伐的荒誕圖景
庾亮掌權后,急于通過北伐樹立威望。公元339年,他向晉成帝上奏:“陛下,臣愿率十萬大軍,直搗黃龍,收復中原!”但所謂“十萬大軍”,實則是荊州老弱病殘的拼湊之師,兵器多由農(nóng)具改鑄。
出征之日,庾亮立于船頭訓話,忽有北風揚起塵土,他忙舉羽扇遮面,緩緩嘆道:“胡塵竟至于此……”(《世說新語》)身旁將領暗自撇嘴:“將軍,我等是去征戰(zhàn),非是拍攝名士雅集圖啊!”
更奇的是,庾亮行軍時必攜“麈(zhu)尾”——這是魏晉名士清談時的標志性道具,形似拂塵。某次軍事會議上,他持麈尾指點江山:“此乃‘運籌帷幄’之神器……”話音未落,麈尾毛簌簌脫落,士兵們憋笑不已。民間因此編順口溜:“庾公舉扇,胡塵不戰(zhàn);麈尾一揮,軍心已潰。”
三、荊揚之爭:長江上下游的權力對峙
庾亮北伐失利后,轉任荊州刺史。東晉向有“荊揚相維”的政治格局:揚州(今南京)為中樞所在,荊州則掌控長江中游兵權,兩地向來互相制衡。庾亮到荊州后,迅速將其變?yōu)殁资蟿萘Ψ秶?,任命弟弟庾翼?05—345)
為“都督六州諸軍事”,盡掌長江中游兵權。
庾翼,字稚恭,庾亮之弟,少時便有經(jīng)世之志,《晉書·庾翼傳》載其“性英毅,便弓馬,少有名氣”。他接替庾亮鎮(zhèn)守荊州期間,致力于整軍經(jīng)武,曾率軍北伐后趙,一度收復襄陽,是庾氏家族中少有的實干派。但他亦繼承了兄長的專權作風,在荊州“發(fā)號施令,不待庾亮之命”,時人謂之“庾氏第二掌權者”。
《資治通鑒》記載當時局勢:“亮雖居外鎮(zhèn),而執(zhí)朝廷之權,既據(jù)上流,擁強兵,趣向者多歸之?!贝司蔼q如中樞權臣出鎮(zhèn)地方,卻將重鎮(zhèn)化為私屬領地。建康朝臣見狀,有人上奏成帝:“庾亮此舉,直欲另立山頭??!”
最典型的“運米事件”中,庾亮下令將荊州糧秣盡輸自家封地,卻斷絕建康的糧道。建康官員餓至面黃肌瘦,竟有人至宮門前喊冤:“庾亮這是要餓死我等?。 背傻勐勚荒車@息:“舅舅啊舅舅,何不留些口糧與我?”
四、“庾氏四友”:外戚集團的親黨布局
庾亮專權倚仗著龐大的親黨集團,其中最核心的四人被稱為“庾氏四友”:
1。
王愔(yin):字敬豫,瑯琊王氏成員,王導堂侄。他以文才見長,負責為庾亮打造輿論聲勢,每日于文報上撰文吹捧其“輔政功績”。王氏本是東晉首屈一指的士族,王愔的歸附使庾亮獲得了士族階層的輿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