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門庶子的上升之路
公元363年,彭城(今江蘇徐州)一間破茅屋里,一個嬰兒在寒風(fēng)中啼哭。他娘生他時難產(chǎn)而死,他爹窮得沒錢請奶媽,差點把他扔掉,幸好鄰居大媽看不過去,用米湯把他喂大。這孩子小名“寄奴”,大名劉裕,誰也沒想到,這個靠百家飯長大的窮小子,日后會取代東晉。
劉裕的出身,用《宋書》的話說叫“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聽起來是劉邦親戚,實則到他這輩早成了平民。他年輕時干過砍柴、種地、打魚、賣草鞋的活兒,還因為賭博欠了一屁股債,被人綁在樹上打。有個叫王謐的名士路過,看他相貌奇特,就替他還了債,說:“卿當為一代英雄。”劉裕吐掉嘴里的草棍,心想:“英雄?先讓我吃飽飯再說?!?/p>
公元399年,孫恩起義爆發(fā),劉裕加入北府兵,成了劉牢之的部下。第一次打仗時,他帶著幾十個人偵察,遇上幾千起義軍,部下全跑了,他一個人拿著長刀追著幾千人砍,《資治通鑒》記載:“裕獨奮長刀,所殺傷甚眾,追者不敢逼?!保ㄗg文:劉裕獨自揮長刀,殺傷很多人,追兵不敢靠近)
-
桓玄之亂:桓玄篡位時,劉裕表面歸附,暗地里聯(lián)絡(luò)北府兵舊部。公元404年,他在京口起兵,手下只有一千多人,卻一路打到建康,桓玄嚇得坐船跑路,劉裕從此登上權(quán)力舞臺。
二、北府兵大佬的“打怪升級”
劉裕掌權(quán)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門戶”。當時北府兵里有個叫劉毅的大佬,跟他面和心不和。劉毅仗著自己滅了桓玄,天天擺架子,還說:“我跟劉裕一起打天下,憑啥他當老大?”劉裕聽說后,冷笑一聲:“那就讓他試試?!?/p>
公元412年,劉裕以“清君側(cè)”為名,討伐劉毅。劉毅守著江陵城,以為能撐住,沒想到劉裕玩了個“聲東擊西”,派王鎮(zhèn)惡率水軍晝夜兼行,偷偷摸到城下。王鎮(zhèn)惡讓士兵們假裝是桓玄的敗兵,騙開城門,大喊:“劉裕大軍到了!”劉毅的士兵嚇得四散奔逃,劉毅自己上吊自殺,尸體被劉裕下令曝尸街頭。
荊州刺史司馬休之是晉朝宗室,看不慣劉裕專權(quán)。劉裕親自帶兵征討,司馬休之兵敗逃往后秦,劉裕下令殺了他全家,連襁褓中的嬰兒都沒放過,《宋書》說他“性雖仁厚,然行軍用兵,皆以威斷”(譯文:性格雖仁厚,但行軍打仗都靠威嚴決斷)。劉裕還規(guī)定“荊州居上流之重,地廣兵強,非宗室不宜居之”,把荊州兵權(quán)收歸中央,又淘汰冗官,減輕賦稅,老百姓終于能喘口氣了。
三、兩次北伐:“金戈鐵馬”的真實寫照
劉裕最牛的不是代晉,而是北伐。他兩次出兵,滅了南燕、后秦,收復(fù)洛陽、長安,把東晉的版圖擴到最大。
第一次北伐(滅南燕,409年):
南燕皇帝慕容超覺得劉裕不敢打他,還派人來挑釁。劉裕帶著大軍從建康出發(fā),過了大峴(xian)山(今山東沂山),慕容超才慌了神。劉裕的軍隊里有個“秘密武器”——卻月陣,用戰(zhàn)車圍成半圓形,士兵躲在后面射箭,南燕的騎兵沖了幾次都被射成了刺猬。慕容超被活捉到建康,劉裕問他:“你為啥侵犯我邊境?”慕容超說:“想試試你的本事。”劉裕一揮手,把他砍了。
第二次北伐(滅后秦,416年):
后秦皇帝姚泓懦弱無能,國內(nèi)大亂。劉裕分兵五路,水陸并進。王鎮(zhèn)惡率水軍從黃河入渭水,直達長安城下。姚泓帶著老婆孩子投降,劉裕把他和后秦宗室?guī)装偃巳珰⒘?。進入長安后,劉裕看著西漢、西晉的皇陵,感慨道:“祖宗基業(yè),終于回來了?!?/p>
野史趣聞:
-
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里寫“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說的就是劉裕早年住過的小巷;
-
傳說劉裕滅后秦時,得到了秦始皇的玉璽,上面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他當成寶貝藏起來,后來成了劉宋的傳國玉璽。
四、“昌明之后有二帝”:讖語成真的權(quán)力游戲
劉裕滅了后秦,本想在長安定都,沒想到后方出事了——劉穆之病死,他怕有人趁機奪權(quán),只好匆匆南歸。臨走前,他留下兒子劉義真和王鎮(zhèn)惡、沈田子等人守長安,結(jié)果這幾個人內(nèi)斗,長安被赫連勃勃搶走,劉裕氣得拍桌子:“早知道就不回來了!”
南歸之后,劉裕開始琢磨著代晉。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句讖(chen)語:“昌明之后有二帝?!辈魇菚x孝武帝司馬曜的字,意思是他之后還有兩個皇帝。劉裕先殺了晉安帝司馬德宗,立了晉恭帝司馬德文,剛好湊夠“二帝”。
公元420年,劉裕覺得時機成熟,就讓手下人逼著司馬德文禪讓。禪讓那天,司馬德文很“懂事”,說:“桓玄篡位時,晉朝就該亡了,全靠劉公才多活了幾年,我心甘情愿讓位?!彼€親自寫了禪讓詔書,寫完后把筆一扔,說:“這輩子再也不寫這玩意兒了?!?/p>
司馬德文退位后,劉裕封他為零陵王,送到秣陵(今南京江寧)居住。但他還是不放心,派親兵天天盯著,連司馬德文老婆生兒子,都被他派人掐死;
公元421年,劉裕讓親兵用被子把司馬德文悶死,至此,東晉正式滅亡,劉宋王朝建立,年號“永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