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九年(1652年)春,湖南衡陽的官道上,一隊明軍正在前進。為首的將領(lǐng)身披藤甲,腰懸大環(huán)刀,臉上一道傷疤從眉骨延伸到下頜——他就是大西軍名將,永歷政權(quán)的安西王李定國。此時他手里攥著一封密信,是從貴州安龍寄來的,永歷帝在信里用顫抖的筆跡寫著:“安西王若能復(fù)湖南,朕愿以西南半壁托之?!?/p>
李定國望著路邊逃難的百姓,那些人衣衫襤褸,面黃肌瘦,見了軍隊卻不躲,反而跪地哭嚎:“將軍,救救我們吧!清軍把糧食都搶光了!”他勒住馬,對身邊的士兵說:“傳我將令,軍中口糧分一半給百姓,違令者斬!”
要說清楚李定國的故事,得從十年前說起。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quán),李定國是他的養(yǎng)子,與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并稱“四將軍”。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在西充中箭身亡,大西軍群龍無首,孫可望想自立為王,李定國卻反對:“如今清軍勢大,咱們?nèi)舨宦?lián)合明朝,遲早被個個擊破!”兩人吵了三天三夜,最后孫可望拗不過李定國,才勉強同意“聯(lián)明抗清”。
可這支“聯(lián)明”的隊伍,一開始并不受南明待見。永歷帝身邊的大臣罵他們是“賊寇”,處處提防。直到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占了湖南、廣西,永歷帝被逼到安龍(今貴州安龍),像個囚徒一樣被孫可望監(jiān)視,這才想起李定國的好。而李定國早已在云南厲兵秣馬,他練出的“象兵”更是獨步天下——騎著大象的士兵披甲執(zhí)矛,沖鋒時如小山移動,清軍的戰(zhàn)馬見了就癱軟在地。
順治九年三月,李定國率八萬大軍出云南,打響了“兩蹶名王”的第一戰(zhàn)。他的目標很明確:桂林,定南王孔有德的老巢。孔有德就是當(dāng)年攻破桂林、殺了瞿式耜的兇手,此刻正得意洋洋地在府里看戲,聽說李定國來了,壓根沒當(dāng)回事:“一群流寇而已,看我怎么收拾他們!”
可孔有德很快就笑不出來了。李定國用兵如神,先是在全州設(shè)伏,殲滅清軍五千,接著繞道直撲桂林。六月二十九日,桂林城下,李定國的象兵登場了。十幾頭大象嘶吼著沖向城門,清軍的火炮打在象身上,反而激起大象的兇性,沖鋒的更加猛烈。孔有德站在城頭,看著自己的士兵被象兵踩得粉碎,終于慌了神,派人向湖南的尼堪(敬謹親王)求援,可信剛送出去,桂林西門就被攻破了。
孔有德回到府里,先殺了自己的妻妾,然后對著北京的方向磕了三個頭,一把火點燃了王府?;鸸庵?,他拔出刀自刎,臨死前喊道:“李定國!我在陰間等著你!”(《清史稿·孔有德傳》)這位清初“三順王”之一,就這樣死在了他最看不起的“流寇”手里。
李定國進入桂林時,軍紀嚴明。士兵們露宿街頭,秋毫無犯。百姓們這才相信,這支軍隊真的不一樣,紛紛拿出糧食勞軍。李定國在瞿式耜殉國的地方立了塊碑,親自祭拜:“先生,你的仇,我報了!”
桂林大捷的消息傳到安龍,永歷帝激動得哭了,立刻封李定國為“西寧王”??蛇h在貴陽的孫可望卻妒火中燒——自己費勁巴力挾制皇帝,功勞卻被李定國搶了去。他偷偷給李定國寫信,讓他把桂林交給自己的部將,回云南待命。李定國理都沒理,繼續(xù)北伐,一口氣收復(fù)了湖南、廣西的十幾個州縣。
這一下,輪到清廷坐不住了。順治帝派敬謹親王尼堪率十萬精銳南下,聲稱“必擒李定國”。尼堪是努爾哈赤的孫子,打了一輩子仗,根本沒把李定國放在眼里,一路追著明軍殘部往衡陽趕,覺得勝利唾手可得。
順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衡陽城北的蒸水邊岸,兩軍展開決戰(zhàn)。尼堪一馬當(dāng)先,帶著八旗兵沖鋒,明軍果然“不堪一擊”,丟盔棄甲地往后跑。尼堪哈哈大笑:“都說李定國厲害,不過如此!”他催馬追趕,不知不覺鉆進了李定國設(shè)下的口袋陣。
“放箭!”隨著李定國一聲令下,兩岸的明軍伏兵四起,箭如雨下。尼堪才知道中計,想突圍時已經(jīng)晚了。李定國提著大刀沖了上來,與尼堪戰(zhàn)在一處。兩人鏖(áo)戰(zhàn)了三十多個回合,李定國瞅準一個破綻,一刀劈中尼堪的左肩,接著反手一刀,砍下了他的腦袋。
主帥一死,清軍頓時潰散。李定國率軍追殺了三十多里,十萬清軍死傷過半,軍械糧草丟得遍地都是。這就是“兩蹶名王”的第二蹶——一年之內(nèi),李定國干掉了清朝兩個王爺,創(chuàng)下了南明抗清以來最輝煌的戰(zhàn)績。消息傳到北京,順治帝嚇得差點要退回關(guān)外,朝廷里一片哭聲,連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都哀嘆:“自太祖以來,未嘗有此?。 保ā肚迨雷鎸嶄洝罚?/p>
可就在李定國準備乘勝北伐時,孫可望的“神操作”來了。他見李定國功高震主,竟親率十萬大軍從貴陽趕來,不是增援,而是要“討伐”李定國。兩軍在湖南寶慶(今邵陽)相遇,李定國看著對面熟悉的旗幟,心痛得像被刀割:“孫可望!清軍還在,你要自相殘殺嗎?”孫可望理都不理,下令進攻。
這場內(nèi)戰(zhàn)打了三天三夜,李定國不愿手足相殘,主動撤退,退回廣西。孫可望雖然“贏”了,卻把湖南的地盤拱手讓給了清軍。等他回過神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南明的公敵——將領(lǐng)們罵他“奸賊”,百姓們唾棄他,連永歷帝都偷偷派人給李定國送信,讓他“清君側(cè)”。
順治十四年(1657年),孫可望走投無路,居然降了清,還把云南的虛實全告訴了清軍。第二年,清軍三路大軍進攻云南,李定國雖然拼死抵抗,卻獨木難支。他在磨盤山設(shè)下埋伏,差點全殲清軍主力,可因為叛徒泄密,功敗垂成。
很多年后,李定國在云南勐臘(mèng
là)病逝,臨死前還對著北京的方向喊:“寧死荒徼,勿降也!”(《西南紀事》)他的部下沒有忘記他,在勐臘建了座“漢王廟”,當(dāng)?shù)匕傩辗昴赀^節(jié)都去祭拜。
李定國的“兩蹶名王”,就像南明末年的一道閃電,短暫卻耀眼。它證明了只要團結(jié)一心,清軍并非不可戰(zhàn)勝;可它更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南明內(nèi)部的腐朽——就算有再厲害的將領(lǐng),再輝煌的勝利,也擋不住無休止的內(nèi)斗。這或許就是歷史最無奈的地方:英雄拼盡全力點燃的火種,往往被自己人親手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