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7月12日凌晨,江西湖口的炮聲劃破了長江的晨霧。李烈鈞站在炮臺之上,望著對岸北洋軍的營地,手中的令旗一揮:“開炮!”
轟鳴的炮聲中,他身后的士兵舉起“討袁軍”的白旗吶喊,拉開了二次革命的序幕。
宋教仁的靈柩停在上海靜安寺時,孫中山就從日本趕回了國內(nèi)。4月27日,他在黃興的寓所召開緊急會議,桌上攤著宋案的密電證據(jù)?!霸绖P暗殺元勛,破壞約法,已暴露反革命真面目!”孫中山一掌拍在桌上,茶碗震得叮當(dāng)響,“我輩唯有起兵討袁,否則共和亡無日矣!”
可座下的響應(yīng)者寥寥。黃興皺著眉翻看各地兵力報表:“先生,北洋軍有十萬之眾,且裝備精良,我軍散在南方各省,合計不足五萬,餉械兩缺,倉促起兵必敗?!?/p>
陳其美叼著煙槍敲桌面:“滬軍新編不久,士兵多是街頭流民,怕是頂不住馮國璋的攻勢。”
更有人顧慮:“一旦開戰(zhàn),百姓又要遭兵燹之苦,不如先通過法律彈劾袁世凱?!?/p>
兩派爭執(zhí)不下,孫中山氣得發(fā)抖:“鈍初(宋教仁)用生命證明,法律解決之路已死!你們不敢打,我獨(dú)自去廣東!”
據(jù)《孫中山全集》記載,他甚至寫下血書:“袁賊不倒,民國不立,誓死討賊,舍我其誰!”
可現(xiàn)實的困境擺在眼前:廣東都督胡漢民被袁世凱免職,湖南都督譚延闿態(tài)度曖昧,江西的李烈鈞雖愿舉兵,卻也坦言“贛軍僅能自保”。
袁世凱也加快了動作,他利用“善后大借款”從五國銀行團(tuán)搞到2500萬英鎊軍費(fèi),一邊擴(kuò)充北洋軍,一邊下令罷免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三位革命黨都督,釜底抽薪。6月18日,李烈鈞接到免職令時,正在湖口的水師營視察,他把公文撕成碎片扔進(jìn)長江:“袁賊想削我兵權(quán)?除非江水倒流!”
這句怒言,成了二次革命的先聲。
7月8日,李烈鈞潛回江西,在湖口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他在誓師大會上舉著宋教仁的遺像:“鈍初未竟之業(yè),我輩當(dāng)以血繼之!”
士兵們舉槍響應(yīng),聲震山谷,可他們手中的步槍,半數(shù)是清末的老毛瑟,子彈每人只發(fā)五發(fā)。李烈鈞的參謀長在日記里寫:“將士有必死之心,奈何器械窳劣,糧餉不濟(jì),恐難持久?!保ā逗谄鹆x史料》)
湖口的炮聲點燃了南方的烽火。7月15日,黃興抵達(dá)南京,迫使江蘇都督程德全宣布獨(dú)立,自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他站在都督府的地圖前,手指劃過安徽、上海、福建:“只要我們守住南京,安徽柏文蔚、上海陳其美、福建許崇智必能響應(yīng),形成掎角之勢?!?/p>
可話音剛落,安徽傳來急報:柏文蔚剛宣布獨(dú)立,部下胡萬泰就被袁世凱策反,連夜包圍了都督府。
上海局勢同樣不妙。陳其美計劃攻打江南制造局,原本聯(lián)絡(luò)好的海軍艦隊司令被袁世凱用二十萬銀元收買。7月23日深夜,討袁軍向制造局發(fā)起進(jìn)攻,子彈打在厚實的城墻上彈飛,而局內(nèi)的北洋軍架起機(jī)槍掃射,沖在前面的士兵成片倒下。
湖南的譚延闿表面通電“響應(yīng)討袁”,卻按兵不動,暗地里給袁世凱發(fā)密電:“湘省局勢穩(wěn)定,絕無異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