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翻開《山海經(jīng)》,仿佛推開了一扇通往上古天地的大門——門后沒有規(guī)整的方志、嚴謹?shù)氖妨?,只有漫山遍野的奇花異草、遍走四海的異獸靈禽,有一臂三目的異邦之人,有銜木填海的精魂,有頂天立地的巨人。這部成書于戰(zhàn)國至漢初的古籍,非經(jīng)非史,非哲非賦,卻被后世稱作“上古神話的百科全書”:它以山為骨、以海為脈,將先民對宇宙的想象、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追問,都編織進荒誕卻真摯的敘事里。
《山海經(jīng)》全書十八卷,分為《山經(jīng)》五卷(南山經(jīng)、西山經(jīng)、北山經(jīng)、東山經(jīng)、中山經(jīng))、《海經(jīng)》八卷(海外四經(jīng)、海內(nèi)四經(jīng))、《大荒經(jīng)》四卷與《海內(nèi)經(jīng)》一卷?!渡浇?jīng)》重“實”,記山川走向、物產(chǎn)性味、神只祭祀,是先民踏遍山野的“地理志”;《海經(jīng)》重“奇”,記海外諸國、遠方異俗,是對未知世界的“想象錄”;《大荒經(jīng)》與《海內(nèi)經(jīng)》則更古遠,記創(chuàng)世神話、部族源流,是族群記憶的“活化石”。它看似零散,實則脈絡分明:從近處的山川到遠方的海洋,從可見的草木到無形的神只,從個體的異獸到族群的神話,構(gòu)建出上古先民心中“天圓地方”的宇宙圖景。
下文將循《山海經(jīng)》的篇章脈絡,擇取四十余處最具代表性的記載,細述其中的山川之奇、異國之怪、異獸之靈、神話之魂。
第一卷:《山經(jīng)》——山川為骨,物產(chǎn)為魂
《山經(jīng)》凡五篇,記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座,綿延二萬六千三百五十里。每座山皆有“個性”:或藏能治百病的仙草,或棲兆示吉兇的異獸,或奉掌管風雨的山神。先民將山川視作“有靈之物”——山是神只的居所,草木是神只的饋贈,異獸是神只的信使。
(一)南山經(jīng):南方的祥瑞之地
南方屬火,故《南山經(jīng)》多祥瑞之物:九尾狐、白猿、鸞鳥皆出于此,草木多能延年益壽,是先民心中的“福地”。
1。
招搖山:南山之首,狌狌迎客
《南山經(jīng)·首經(jīng)》載:“南山經(jīng)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p>
招搖山是南山經(jīng)的第一座山,坐落在西海邊,滿山桂樹飄香,金玉藏于巖間。山中最奇的是三種物產(chǎn):祝余草像韭菜,開青色的花,吃了能解饑餓,是先民遠行時的“救命草”;迷榖樹像構(gòu)樹,木紋漆黑,花開時光芒能照四方,把它的枝葉佩在身上,就不會在山林里迷路,是上古的“指南針”;狌狌則像猿猴,白耳朵,既能爬樹又能像人一樣走路,吃了它的肉能讓人跑得飛快——后世傳說狌狌“能言,知往事”,或許是因它“伏行人走”的模樣,讓先民覺得它通人性。
2。
堂庭山:白猿棲處,水玉流光
《南山經(jīng)·首經(jīng)》續(xù)載:“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p>
堂庭山在招搖山東三百里,山上滿是棪樹(果實像蘋果,熟了是紅色),白猿在林間跳躍。最珍貴的是“水玉”——即水晶,陽光下流光溢彩,先民視其為“水之精”,認為佩之能避水邪。白猿在此棲息,也為山添了靈秀:后世《淮南子》載“白猿能接矢”,說它身手敏捷,想來堂庭山的白猿,定是林間最靈動的生靈。
3。
青丘山:九尾狐現(xiàn),祥瑞自來
《南山經(jīng)·首經(jīng)》云:“又東三百五十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p>
青丘山是南山經(jīng)最著名的山之一,山南多玉,山北多青雘(可作染料的礦物)。山中的九尾狐,是上古最經(jīng)典的祥瑞之獸:它長得像狐貍,卻有九條尾巴,叫聲像嬰兒啼哭,吃了它的肉能讓人不受蠱毒侵害。九條尾巴在先民眼中是“壽長”“多子”的象征,故九尾狐初為“子孫興旺”的吉兆,后世才漸附“狐媚”之說。山中還有灌灌鳥,像斑鳩,叫聲像人呵斥,把它的羽毛佩在身上,能讓人不被迷惑——想來是先民對“清醒”的向往,借鳥形寄托心意。
4。
丹穴山:鳳凰來儀,天下安寧
《南山經(jīng)·南次三經(jīng)》載:“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丹穴山在東方五百里,山上多金玉,丹水從這里向南流入渤海。山中的鳳凰,是《山海經(jīng)》最尊貴的神鳥:它長得像雞,羽毛五彩斑斕,身上的花紋各有寓意——頭上的花紋是“德”,翅膀上的是“義”,背上的是“禮”,胸前的是“仁”,腹部的是“信”。它不用刻意覓食,餓了吃自然之氣,困了棲于高枝,還會自己唱歌跳舞;只要它出現(xiàn),天下就會安寧。這哪里是鳥?分明是先民對“理想社會”的投射——將儒家五常賦予神鳥,讓“安寧”有了具象的象征。
這章沒有結(jié)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二)西山經(jīng):西方的神山秘境
西方屬金,是太陽落下的地方,故《西山經(jīng)》多神山、兇獸,既有帝之下都昆侖山,也有食人的饕餮。
5。
昆侖山:帝之下都,眾神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