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李牧一死,趙國再無抗秦之力??僧斍剀婇L驅(qū)直入時,東方還有個齊國坐擁千里膏腴,帶甲數(shù)十萬,卻眼睜睜看著五國覆滅,最后不戰(zhàn)而降。這看似荒唐的結(jié)局背后,藏著齊國長達四十年的"綏靖"迷夢——這個曾經(jīng)能與秦國并稱"東西帝"的強國,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一、"朝秦暮楚"的報應:五國伐齊的后遺癥
故事得從公元前284年那場"五國伐齊"說起。齊湣王驕橫跋扈,南吞宋國,西侵三晉,惹得燕、秦、韓、趙、魏聯(lián)合攻齊。樂毅率聯(lián)軍連下七十余城,齊國僅剩莒(ju)和即墨兩城。雖然后來田單火牛陣復國,但齊國元氣大傷,從此患上了"戰(zhàn)爭恐懼癥"。
新即位的齊襄王心有余悸,定下"不結(jié)盟、不參戰(zhàn)"的國策。到了齊王建時期,國相后勝更是把這政策發(fā)揮到極致:"咱齊國挨著秦國,只要交好秦王,就能永享太平。"這話聽著有理,實則是自欺欺人。
二、秦國的"糖衣炮彈":金錢外交的致命誘惑
秦國對付齊國,用的是"胡蘿卜加大棒"。一方面派使者帶著金銀珠寶賄賂后勝,《史記》記載,后勝家"金玉滿堂",全是秦國送的;另一方面時不時敲打兩句:"只要齊國不幫五國,秦國滅了他們就不打齊國。"
后勝收了好處,天天在齊王建耳邊吹風:"趙國求援?別理!魏國借糧?裝傻!"五國使者跪在齊國宮門外痛哭,齊王建卻在后宮喝酒賞樂。有大臣冒死進諫:"唇亡齒寒啊!五國滅了,齊國還能獨存?"后勝當場呵斥:"秦國講信用,大王莫聽小人挑唆!"
三、四十年"太平夢":軍備廢弛的惡果
齊國四十年不打仗,后果有多嚴重?臨淄城里的百姓連弓箭都不會拉,軍隊里的將領全是后勝的親信。反觀秦國,年年練兵,兵器更新?lián)Q代,連弩的射程比齊國強了一倍。
更要命的是,齊國放棄了"合縱"的傳統(tǒng)。當年齊威王、齊宣王時期,齊國牽頭組織過多次抗秦聯(lián)盟??涩F(xiàn)在呢?秦國攻打趙國,齊國隔岸觀火;燕國求援,齊國閉門不納。這就像鄰居家著火,自己不幫忙就算了,還把水桶藏起來。
四、不戰(zhàn)而降的荒誕:最后時刻的麻木
公元前221年,秦軍突然調(diào)轉(zhuǎn)矛頭,直撲齊國。齊王建這才慌了神,可軍隊久疏戰(zhàn)陣,根本組織不起有效抵抗。更諷刺的是,后勝勸他:"大王降秦,秦王必封您萬戶侯!"
齊王建開城投降時,秦國食言而肥,把他流放到共地(今甘肅涇川),扔在一片松樹林里活活餓死。齊國百姓編了首民謠:"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意思是,害死齊王的,不就是那些吃里扒外的"客卿"嗎?
結(jié)語:綏靖主義的破產(chǎn)
齊國的滅亡,給后世提了個醒:在弱肉強食的世道里,靠"綏靖"換和平,無異于與虎謀皮。秦國滅六國的過程中,齊國看似聰明,實則愚蠢——它既不敢得罪秦國,又不愿幫助五國,最后成了孤家寡人。
就像老輩人說的:"籬笆扎得緊,野狗鉆不進。"齊國四十年不修武備,不結(jié)盟友,把命運寄托在敵人的"善意"上,焉有不亡之理?這事兒也給今天的人提個醒:和平不是求來的,而是靠實力掙來的。當你放棄抗爭的勇氣,就等于主動把脖子伸進絞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