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在紫宸殿召見狄仁杰。殿內(nèi)氣氛嚴(yán)肅,來俊臣也被傳召到場,站在一旁低著頭,額角滲出冷汗。武則天看著階下的狄仁杰,開門見山:“狄公,你為何承認(rèn)謀反?”
狄仁杰跪拜在地,聲音洪亮:“陛下若不允許臣認(rèn)罪,恐怕早已死于酷刑,哪還有機會面圣申訴?”他頓了頓,繼續(xù)說道:“來俊臣審問時,曾說‘凡入此門者,無不屈招’。臣若不招,恐怕早已被打得筋骨盡斷?!?/p>
《新唐書·狄仁杰傳》記載了這段對話:“后問故,對曰:‘不承反,已死于鞭笞矣?!钡胰式艿幕卮鸺赛c明了酷吏的殘暴,又暗示了自己的無奈。武則天又問:“那如何在棉衣里藏密信?”狄仁杰便將來俊臣如何逼供、自己如何設(shè)計傳信的經(jīng)過娓娓道來,條理清晰,毫無破綻。
來俊臣在一旁聽得心驚肉跳,連忙跪下辯解:“陛下,這是狄仁杰狡辯!他謀反證據(jù)確鑿,臣……”“夠了!”武則天打斷他,“朕問你,狄公若真謀反,為何密信中只言冤屈,卻無一字勾結(jié)同黨?”這一問直擊要害,來俊臣張口結(jié)舌,答不上來。
此時,另一位酷吏周興也在場(注:周興與來俊臣同為武周時期著名酷吏,常一同辦案),他見來俊臣落難,便想上前幫腔。誰知武則天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周卿,你平時辦案也如此‘高效’嗎?”周興嚇得立刻縮了回去,再也不敢出聲。
最終,武則天免去了狄仁杰的死罪,將他貶為彭澤縣令。雖然是貶謫,但能從酷吏手中保住性命,已是不幸中的萬幸。離開長安城那天,狄仁杰站在城門口回望,只見麗景門依舊陰森可怖,但他知道,自己已經(jīng)用智慧戰(zhàn)勝了黑暗。
五、請君入甕的典故:酷吏的現(xiàn)世報
狄仁杰被貶后,來俊臣并未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迫害忠良。但他沒想到,自己的末日也很快來臨。天授二年,有人告發(fā)周興謀反,武則天命來俊臣審理此案——這可真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來俊臣知道周興狡猾,于是設(shè)下一個圈套。他在家中擺下宴席,邀請周興前來喝酒。酒過三巡,來俊臣裝作苦惱地說:“周兄,小弟最近遇到個棘手的案子,犯人死活不招,你可有什么高招?”
周興得意地笑了笑,端起酒杯說:“這有何難?你找個大甕(wèng),四周架起炭火,把犯人放進甕里,看他招不招!”來俊臣連聲稱好,隨即命人抬來一個大甕,四周點上炭火,然后站起身,對周興拱手道:“周兄,有人告你謀反,請你入甕吧!”
周興嚇得面如死灰,立刻跪地認(rèn)罪。這就是著名的“請君入甕”典故,出自《資治通鑒》:“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nèi)狀推兄,請兄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p>
來俊臣雖然扳倒了周興,自己卻也因作惡多端,引起公憤。萬歲通天二年,他誣告武氏諸王和太平公主,甚至想陷害皇嗣李旦,終于觸怒了武則天。武氏諸王聯(lián)合太平公主,向來俊臣發(fā)起反擊,列舉了他數(shù)十條罪狀。武則天見狀,知道來俊臣已是眾矢之的,便下旨將他處斬。
來俊臣被斬那天,長安百姓傾城而出,爭相到刑場觀看。據(jù)《朝野僉載》記載,人們見他人頭落地,紛紛沖上前去,“臠割其肉,須臾而盡”,連他的眼睛、舌頭都被百姓挖出來泄憤。這個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酷吏,最終落得個尸骨無存的下場。
六、神探的遺產(chǎn):千秋萬代的明鏡
狄仁杰在彭澤縣令任上,依舊勤政愛民。當(dāng)?shù)卦庥龊禐?zāi),他上奏請求減免賦稅,開倉放糧,救活了無數(shù)百姓。百姓們感恩戴德,為他立碑頌德。后來武則天再次起用他為宰相,他力勸武則天復(fù)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為李唐王朝的復(fù)辟埋下了伏筆。
他任宰相期間,推舉了張柬之、桓彥范等數(shù)十位賢能之士,這些人后來都成為匡扶社稷的重臣。《舊唐書》稱他“舉賢為國,非為私也”,正是對他一生的最佳寫照。晚年的狄仁杰體弱多病,武則天常常免去他的跪拜之禮,對他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边@份君臣相知的情誼,在武周時期實屬難得。
神龍元年,張柬之等人發(fā)動政變,擁立李顯復(fù)位,史稱“神龍政變”。狄仁杰雖然已于此前去世,但他當(dāng)年推舉的人才在政變中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李顯復(fù)位后,追封狄仁杰為司空,表彰他的忠誠與功績。后來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又追封他為梁國公——“狄梁公”的名號,從此流傳千古。
在民間,狄仁杰的故事被演繹成各種傳奇。元代雜劇中有《狄梁公智斬武三思》,清代小說《狄公案》更是將他塑造成“神探”,斷案如神,為民除害。這些文藝作品雖然加入了虛構(gòu)元素,卻反映了百姓對清官的向往、對酷吏的憎恨。
如今西安碑林博物館里,保存著一塊《狄梁公碑》,碑文由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稱贊狄仁杰“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千百年過去,麗景門的陰云早已散盡,來俊臣之流也化為塵土,唯有狄仁杰的名字,依舊如明鏡般高懸在歷史的長廊里,映照出一個忠臣良相的磊落人生。
當(dāng)我們翻開唐代的史書,那些關(guān)于酷吏的記載往往讓人不寒而栗,但狄仁杰卻如同一道微光,照亮了黑暗的牢獄。他用智慧戰(zhàn)勝暴力,用堅韌守護正義,不僅為自己贏得了生機,也為后世留下了“智斗”的典范。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他就像一棵頑強的青松,扎根于朝堂的土壤,任憑風(fēng)雨摧殘,始終保持著挺拔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