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字惟中,生于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
年),祖籍江西袁州府分宜縣介橋村。其父嚴淮早年科舉失利,以教館為業(yè),家境一般。
嚴嵩年幼時就很聰明,《分宜縣志》載其“五歲誦書,過目成誦”,被鄉(xiāng)鄰稱作“神童”。弘治七年(1494
年),十四歲的嚴嵩參加府試,考中秀才,弘治十一年(1498
年),十八歲的嚴嵩赴南昌參加鄉(xiāng)試,又順利中舉,成為一名舉人。
弘治十八年(1505
年),二十五歲的嚴嵩赴京參加會試,成功中式,隨后在殿試中位列二甲第二名,賜進士出身。按照明朝科舉制度,二甲進士可參與庶吉士的選拔,嚴嵩憑借優(yōu)異的表現(xiàn)入選,進入翰林院庶吉士館學習。翰林院是明朝官員的“儲相之地”,庶吉士更是被視為“清貴之選”,這為嚴嵩日后的仕途奠定了重要基礎。
正德元年(1506
年),嚴嵩的父親嚴淮病逝,按照明朝禮制,官員需丁憂守制三年。嚴嵩不得不放棄翰林院的學習,回鄉(xiāng)奔喪。守制期滿后,他本欲返京復職,可正德二年(1507
年),他又染上重病,身體虛弱得無法勝任官職。無奈之下,嚴嵩只得向朝廷請辭,回到分宜老家養(yǎng)病。這一養(yǎng),便是近二十年。
在分宜,嚴嵩隱居于鈐山,每日以讀書、著述為樂。他尤擅詩文,寫下了《鈐山堂集》等著作,其文風清麗典雅,在當時的文人圈中漸漸有了名氣。
正德十六年(1521
年),明武宗駕崩,因其無子嗣,內閣首輔楊廷和等大臣迎立興王朱厚熜即位,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嘉靖帝即位之初,銳意改革,罷黜正德舊臣,啟用賢能,朝堂氣象為之一新。此時,嚴嵩的身體已經康復,遂于嘉靖元年(1522
年)向朝廷遞上復職申請,很快得到批準,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重新回到了翰林院。
嘉靖帝即位后,沉迷于道教,熱衷于煉丹修道,還時常要求大臣撰寫“青詞”(道教儀式中用于向上天禱告的文書,需用駢體文書寫,辭藻華麗)。嚴嵩為了迎合上意,苦心鉆研青詞的寫法,他的青詞辭藻優(yōu)美,還能精準揣摩嘉靖帝的心意,嘉靖頗為欣賞。
嘉靖七年(1528
年),嚴嵩奉命前往湖廣安陸,祭祀明世宗的生父興獻王的陵墓。嚴嵩回京后特意獻上了一篇《慶云賦》,文中以“慶云”為祥瑞之兆,歌頌嘉靖帝的功德,深得嘉靖帝歡心。自此,嘉靖帝對嚴嵩的印象愈發(fā)深刻,開始頻繁提拔他,先是升為侍講學士,后又任南京翰林院侍讀學士,不久后又調回京城,任國子監(jiān)祭酒。
當時,內閣中以張璁、桂萼為首的“議禮派”因支持嘉靖帝追尊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深得皇帝信任,掌控著內閣大權。嚴嵩審時度勢,主動向張璁靠攏,對其言聽計從,漸漸融入了“議禮派”的陣營。張璁也看中嚴嵩的才華,時常在嘉靖帝面前為他美言,嚴嵩的仕途因此更加順暢。
嘉靖十五年(1536
年),嚴嵩升任禮部尚書,成為朝廷的六部大員之一。禮部掌管禮儀、祭祀、科舉等事務,與嘉靖帝熱衷的修道活動關聯(lián)密切,這為嚴嵩進一步接近皇帝提供了便利。每逢朝廷舉行道教儀式,嚴嵩總是親自到場,全程參與,撰寫的青詞也愈發(fā)精妙。一次,嘉靖帝在宮中設壇修道,嚴嵩不僅獻上青詞,還特意穿上道士的服飾,陪皇帝一起祭拜,此舉雖引得一些大臣非議,卻贏得嘉靖帝的歡心。
此時內閣的首輔是夏言,夏言與嚴嵩同為江西人,早年曾對嚴嵩有過提攜之恩。夏言為人正直,頗有才干,深得嘉靖帝信任。嚴嵩在夏言面前,始終表現(xiàn)得恭敬謙遜,凡事都聽從夏言的安排,即便夏言對他有所怠慢,他也從不表露不滿。然而,隨著嚴嵩的權勢日漸增長,兩人之間也逐漸產生了矛盾。
嘉靖二十年(1541
年),韃靼部首領俺答汗率軍入侵明朝邊境,大同總兵張達、副總兵林椿戰(zhàn)死,邊境告急。嘉靖帝命兵部商議對策,夏言推薦曾銑為陜西三邊總督,主持西北防務。曾銑是一位頗具軍事才能的將領,到任后積極籌備收復被韃靼占領的河套地區(qū),并向朝廷上書,請求撥款征兵,全力收復河套。夏言對曾銑的計劃大力支持,懇請皇帝批準收復河套的方案。
嚴嵩卻向嘉靖帝進言,稱收復河套風險極大,曾銑的計劃過于激進,恐會引發(fā)更大的戰(zhàn)亂,還暗示夏言與曾銑結黨營私,圖謀不軌。同時,嚴嵩還聯(lián)絡朝中對夏言不滿的大臣,讓他們聯(lián)名彈劾夏言和曾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