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三思,是武則天異母哥哥武元慶之子,祖父武華曾為隋朝官員,父親武元慶早年與武則天母女關(guān)系非常不好,武則天得勢后,武元慶遭貶斥,客死他鄉(xiāng)。武三思因武元慶的緣故,并未得重用,直至武則天臨朝稱制,大力扶持武氏宗族以鞏固權(quán)力,武三思才得以被召回長安,憑借“皇侄”身份踏入仕途。
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周,武氏宗族地位水漲船高,武三思被封為梁王,官至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躋身宰相之列。他深諳武則天心思,處處迎合,曾多次上書請求武則天誅殺李唐宗室與反對武氏的大臣,還牽頭組織文人編撰《三教珠英》,為武則天稱帝制造輿論,深得武則天信任。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崔玄暐,將領(lǐng)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人,趁武則天病重之際,率羽林軍發(fā)動政變,沖入玄武門,誅殺武則天寵信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復位,是為唐中宗。這場政變史稱“神龍政變”,李唐社稷得以恢復,張柬之等五人因功被封為郡王,時人稱之為“五王”。
政變發(fā)生時,武三思正身處府中,聽聞張氏兄弟被殺、武則天退位,心中驚懼不已。他身為武氏核心成員,必是“五王”的眼中釘肉中刺,恐難逃清算??伤麤]想到,中宗李顯的態(tài)度竟讓局勢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中宗早年曾被武則天廢黜,流放房州十余年,期間歷經(jīng)磨難,性格變得懦弱多疑,復位后對武則天仍心存敬畏,不敢徹底清算武氏宗族。更關(guān)鍵的是,中宗的皇后韋氏,此時已有干預朝政的野心,她認為武三思可作為制衡“五王”的棋子,便有意拉攏。
韋后與中宗是患難夫妻,中宗在房州時,曾對韋后許諾“一朝見天日,不相制”,復位后便對韋后言聽計從,甚至允許韋后參與朝政。韋后忌憚“五王”手握實權(quán),便想找一個既能抗衡“五王”,又能依附自己的人。此時的武三思,仍有一定人脈,且與韋后早有舊識,便成了韋后的首要目標。
而促成武三思與韋后勾結(jié)的,還有一個關(guān)鍵人物——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是前宰相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因反對武則天被殺,上官婉兒自幼入宮為奴,憑借聰慧才智,得到武則天賞識,成為其身邊的得力助手,掌管詔命。中宗復位后,上官婉兒被封為昭容,仍掌制誥,深得中宗與韋后信任。上官婉兒與武三思早有私情,她深知武三思的野心與能力,也明白韋后的需求,便主動在二者之間牽線搭橋,多次將武三思引入禁宮,讓他得以接近韋后。
起初,武三思還對韋后心存顧忌,可幾次接觸后,他發(fā)現(xiàn)韋后野心勃勃,且中宗對韋后極為縱容,便放下心來,全力迎合韋后。史載,中宗曾命韋后與武三思一同玩“雙陸”(一種古代棋類游戲),自己則坐在一旁為二人計數(shù),毫不避諱。久而久之,武三思與韋后便私通款曲,宮中上下雖心知肚明,卻無人敢言。憑借與韋后的特殊關(guān)系,武三思得以重新進入朝堂核心,中宗對他愈發(fā)信任,甚至讓他參與商議國家大事,武氏勢力也隨之死灰復燃。
“五王”見武三思權(quán)勢日盛,且與韋后勾結(jié),深知其必為后患,便多次上書中宗,請求誅殺武三思,清除武氏殘余勢力??芍凶诖藭r早已被韋后與武三思蒙蔽,不僅不聽“五王”勸諫,反而認為“五王”是故意挑撥離間,對他們漸生不滿。武三思得知“五王”欲除自己,心中恨之入骨,便與韋后、上官婉兒商議,決定先下手為強,鏟除“五王”。
武三思深知“五王”功高權(quán)重,不可貿(mào)然動之,便想出一條“明升暗降”的毒計。他對中宗說:“張柬之等人雖有擁立之功,卻恃功自傲,權(quán)勢過大,恐對陛下不利。不如封他們?yōu)榭ね酰T去宰相之職,既顯陛下恩寵,又能避免他們專權(quán)?!敝凶诒揪蛯Α拔逋酢庇兴蓱劊犖淙歼@么一說,當即應允。不久,中宗下詔,封張柬之為漢陽王、敬暉為平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桓彥范為扶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同時罷去五人的宰相職務,讓他們致仕(退休)。“五王”雖被封王,卻失去了實權(quán),成了無職無權(quán)的閑散王爺。
武三思并未就此罷休,他知道“五王”一日不死,自己便一日不得安寧。隨后,他指使黨羽鄭愔誣告“五王”謀反,聲稱“五王”因被罷職心懷不滿,暗中聯(lián)絡(luò)舊部,欲發(fā)動政變推翻中宗。中宗本就對“五王”心存芥蒂,聽聞此事后,不辨真?zhèn)?,當即下令將“五王”流放邊疆:張柬之流放瀧州(今廣東羅定),敬暉流放瓊州(今海南??冢?,崔玄暐流放古州(今貴州從江),桓彥范流放瀼州(今廣西上思),袁恕己流放環(huán)州(今廣西環(huán)江)。
為了永絕后患,武三思又暗中派人給流放地的官員送信,命他們途中誅殺“五王”。負責押送桓彥范的官員周利貞,是武三思的親信,他在途中將桓彥范綁在竹筏上,拖著竹筏在荊棘叢生的灘涂上行走,桓彥范的皮肉被荊棘刮得血肉模糊,奄奄一息。周利貞見他未死,又命人將他杖打,最后割下他的首級。敬暉則被周利貞抓住后,直接被杖打致死。袁恕己被流放后,周利貞強迫他喝下野葛汁(一種劇毒植物汁液),袁恕己喝下后毒性發(fā)作,痛苦不堪,用手抓撓地面,指甲都脫落了,最終慘死。崔玄暐在流放途中病逝,張柬之則在流放地憂憤而死。至此,“五王”全部遇害,武三思徹底清除了朝中的反對勢力。
除掉“五王”后,武三思更加肆無忌憚,他不僅與韋后私通愈發(fā)公開,還與安樂公主勾結(jié)。安樂公主自小備受中宗與韋后寵愛,性格驕橫跋扈,野心極大,竟向中宗請求立自己為“皇太女”,將來繼承皇位。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娶了安樂公主,憑借這層關(guān)系,武三思與安樂公主往來密切,他不僅支持安樂公主當“皇太女”,還多次在中宗面前夸贊安樂公主有“呂雉之才”,勸中宗滿足安樂公主的請求。
中宗雖昏庸,卻也知道“皇太女”不合禮法,并未應允,但也沒有斥責安樂公主與武三思,只是含糊其辭地應付過去。武三思見中宗態(tài)度曖昧,便認為有機可乘,開始暗中謀劃,欲待時機成熟,廢掉太子李重俊,擁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自己則以“外戚”身份輔政,甚至取而代之。
太子李重俊,是中宗的第三子,其母身份低微,并非韋后所生。韋后因李重俊不是自己親生,又擔心他將來繼承皇位后會威脅自己與安樂公主的地位,便多次在中宗面前詆毀李重俊,勸中宗廢黜他的太子之位。安樂公主與武崇訓更是將李重俊視為眼中釘,經(jīng)常當眾羞辱他,甚至稱呼他為“奴”。
武三思掌權(quán)后,也多次針對李重俊,他不僅在朝堂上公開反對李重俊參與朝政,還暗中散布謠言,說李重俊“非嫡非長,不堪為太子”,試圖動搖李重俊的太子之位。李重俊見武三思與韋后、安樂公主沆瀣一氣,步步緊逼,深知自己若不反抗,遲早會被他們害死,便決定發(fā)動政變,誅殺武三思等人。
景龍元年(707年)七月初六,李重俊暗中聯(lián)絡(luò)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沖、李承況等人。李多祚是歷經(jīng)太宗、高宗、武周、中宗四朝的老將,曾參與神龍政變,因不滿武三思專權(quán),對韋后與安樂公主的驕橫也早有怨言,便答應協(xié)助李重俊。李重俊又召集了三百余名忠心于自己的羽林軍士兵,制定了詳細的政變計劃:先殺武三思父子,再入宮誅殺韋后、安樂公主與上官婉兒,最后逼中宗退位。
當天夜里,李重俊與李多祚率領(lǐng)三百余名羽林軍,手持兵器,悄悄從宮城北門出發(fā),直奔武三思的府第。此時的武三思,正與兒子武崇訓在府中設(shè)宴,與賓客飲酒作樂,絲毫沒有察覺危險的降臨。羽林軍士兵沖入府中時,府中的侍衛(wèi)猝不及防,很快便被制服。武三思見士兵手持兵器沖入宴會廳,頓時嚇得魂飛魄散,想要起身逃跑,卻被一名羽林軍士兵一刀砍倒在地,當場身亡。武崇訓見狀,想要拔劍反抗,也被士兵斬殺。隨后,李重俊下令將武三思與武崇訓的首級割下,懸掛在城門上示眾,以泄心頭之恨。
誅殺武三思父子后,李重俊與李多祚率領(lǐng)羽林軍轉(zhuǎn)向皇宮,沖入宮門,直奔中宗與韋后所在的玄武門樓。宮中的侍衛(wèi)發(fā)現(xiàn)有人發(fā)動政變,紛紛上前阻攔,卻被羽林軍士兵擊退。上官婉兒得知政變的消息后,急忙跑到玄武門樓,對中宗與韋后說:“太子此舉,顯然是想先殺我,再殺皇后,最后殺陛下啊!”中宗與韋后聞言,嚇得面色慘白,急忙登上玄武門樓的城樓,躲避羽林軍的進攻。
李重俊與李多祚率領(lǐng)士兵追到玄武門樓前,李多祚高聲呼喊,要求中宗交出韋后、安樂公主與上官婉兒。中宗站在城樓上,看著樓下的羽林軍士兵,知道這些士兵大多是宮中的宿衛(wèi),對自己仍有敬畏之心,便對著士兵們喊道:“你們都是朕的宿衛(wèi)之士,為何要跟隨李多祚謀反?只要你們能斬殺謀反之人,朕必不會虧待你們,保你們富貴!”
羽林軍士兵聽到中宗的喊話后,紛紛動搖。其中一名士兵突然調(diào)轉(zhuǎn)矛頭,向李多祚砍去,其他士兵見狀,也紛紛倒戈,向李多祚、李思沖等人發(fā)起進攻。李多祚等人猝不及防,很快便被士兵斬殺。李重俊見局勢失控,知道政變已經(jīng)失敗,便帶著幾名親信騎兵,從宮城西門逃出長安,向終南山方向逃去。
中宗得知李重俊逃跑后,立即下令派兵追捕。李重俊逃到終南山后,身邊的親信見大勢已去,擔心被牽連,便趁李重俊熟睡之際,將他斬殺,帶著他的首級返回長安,獻給中宗。中宗下令將李重俊的首級懸掛在城門上示眾,隨后又將其首級送到武三思的靈前祭奠。
武三思死后,韋后與安樂公主并未收斂,反而更加肆無忌憚地干預朝政。她們大肆提拔親信,排除異己,甚至毒殺了中宗,試圖效仿武則天稱帝。最終,在景龍四年(710年),臨淄王李隆基(即后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擁立睿宗李旦復位,武氏勢力徹底被清除,李唐社稷才得以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