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黨錮之禍鬧得天下雞飛狗跳,儒生遭難、百姓遭殃,偏偏宦官們還在皇宮里摟著金銀尋歡作樂。就在這節(jié)骨眼上,冀州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冒出個張角,帶著幾十萬頭裹黃巾的百姓扯旗造反。這場被《后漢書》稱作"八州并發(fā),煙炎絳天"的起義,徹底撕開了東漢王朝的遮羞布。
一、"太平道"的秘密擴張:符水治病背后的權(quán)謀
張角本是個落第秀才,熟讀《太平經(jīng)》后自創(chuàng)"太平道"。他治病不用藥,專拿符水(畫了符文的清水)讓人喝下,號稱"病愈者皆信道"?!兜渎浴酚涊d:"角為太平道,師持九節(jié)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注:張角創(chuàng)立太平道,手持九節(jié)杖畫符祈禱,讓病人磕頭反省罪過,再喝下符水治病。)
這招看似荒誕,實則暗藏玄機。當時瘟疫橫行,官府不聞不問,張角卻帶著弟子們走街串巷,救活一人便收為信徒。十余年間,信徒遍布青、徐、幽、冀等八州,編為三十六"方"(相當于軍區(qū)),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還定下暗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公元184年正月,洛陽城的寺門上突然出現(xiàn)白漆寫的"甲子"二字。這是起義的信號,卻被宦官當成頑童涂鴉,直到二月黃巾軍如潮水般涌來,朝廷才如夢初醒。
二、"八州并發(fā)"的燎原之勢:從巨鹿到洛陽的狂飆
黃巾軍以"黃天"為號,頭裹黃巾,見官吏就殺,見豪強就搶。《后漢書·皇甫嵩傳》載:"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jù),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注:焚燒官府,劫掠城鎮(zhèn),州郡失去控制,長官大多逃亡。十天之內(nèi),天下響應,京城大為震動。)
起義軍分三路出擊:波才率潁川軍威脅洛陽,張曼成在南陽攻城略地,張角親率冀州軍對抗北中郎將盧植。最驚險的是波才這一路,把右中郎將朱儁(jun)打得丟盔卸甲,又將左中郎將皇甫嵩圍在長社(今河南長葛)。
眼看洛陽要丟,皇甫嵩想出個奇招。當時黃巾軍扎營在草叢旁,他趁夜順風放火,大喊"蒼天有靈"。迷信的黃巾軍以為遭了天譴,四散奔逃。這一戰(zhàn)扭轉(zhuǎn)局勢,卻也暴露了起義軍組織松散的致命弱點。
三、"三張"的內(nèi)部分裂:宗教領(lǐng)袖與軍事統(tǒng)帥的矛盾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這"三張"組合看似鐵板一塊,實則各有算盤。張角是精神領(lǐng)袖,主張"等貴賤、均貧富";張梁、張寶卻是武將思維,更看重攻城略地。
《三國志》注引《典略》提到,張角曾派弟子唐周送信給洛陽內(nèi)應,結(jié)果唐周叛變,供出太平道在朝廷的臥底——中常侍封谞(xu)。這一泄密導致洛陽太平道信徒千余人被殺,也讓起義被迫提前發(fā)動。
更要命的是,張角在起義半年后突然病死(一說因戰(zhàn)事焦灼急火攻心)。失去主心骨的黃巾軍陷入混亂,張梁、張寶雖繼續(xù)作戰(zhàn),卻再難重現(xiàn)初期的攻勢。
四、"屠城平亂"的血腥鎮(zhèn)壓:朝廷與豪強的聯(lián)合絞殺
為撲滅起義,靈帝打破"黨錮"禁令,起用皇甫嵩、朱儁等名將,還允許地方豪強自行募兵。這一政策雖暫時保住了朝廷,卻埋下更大隱患。
皇甫嵩在曲陽(今河北晉州)擊敗張寶后,《后漢書》記載"斬首十余萬級,筑京觀以彰武功"(注:斬殺十多萬人,將頭顱堆成土山炫耀戰(zhàn)功)。朱儁在南陽更是殘酷,破城后"盡屠宛城",連老弱婦孺都不放過。
地方豪強趁機崛起。曹操在潁川募兵五千,劉備帶著關(guān)羽、張飛投靠校尉鄒靖,孫堅以郡司馬身份組建私人武裝。這些人名義上是平亂,實則在搶地盤、攢家底。
五、"州牧制"的飲鴆止渴:王朝崩塌的倒計時
黃巾之亂雖在十個月內(nèi)被鎮(zhèn)壓,但東漢朝廷元氣大傷。為防止類似事件重演,太常劉焉(yan)提出"廢史立牧":將刺史改為州牧,總攬一州軍政大權(quán)。
這招看似加強地方控制,實則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幽州牧劉虞、益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等紛紛擁兵自重,朝廷政令不出洛陽。正如《后漢書》所嘆:"自是牧守擁兵,以成竊命之勢矣。"(注:從此州牧太守手握兵權(quán),形成了篡奪朝廷權(quán)力的局面。)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十常侍火并,引董卓進京。至此,東漢王朝名存實亡,三國亂世的大幕徐徐拉開。
結(jié)語
黃巾起義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將東漢王朝的腐朽本質(zhì)暴露無遺。這場以宗教為外衣的農(nóng)民起義,雖因組織松散、領(lǐng)袖早逝而失敗,卻徹底動搖了王朝的根基。朝廷為平亂放權(quán)地方,反而催生了豪強割據(jù);廢除黨錮雖解一時之急,卻未能解決深層矛盾。當董卓的鐵騎踏入洛陽時,人們才驚覺:那個曾經(jīng)"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王朝,早已在黨爭、腐敗與民怨中,悄然走向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