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的河內(nèi)溫縣,霜風(fēng)卷著枯葉掠過司馬府的朱漆大門。十二歲的司馬懿捧著《孫子兵法》在廊下誦讀,忽聽得院外傳來馬蹄聲。門吏匆匆來報,曹操帳下謀士荀彧(玉)來訪。這個陰云密布的午后,成為司馬懿命運的第一道裂痕——彼時的他尚不知,自己將以怎樣的姿態(tài),在三國亂世中掀起驚濤駭浪。
正史《晉書》記載,司馬懿出身河內(nèi)司馬氏,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征西將軍,父親司馬防曾任京兆尹,家教極嚴。少年時的司馬懿便展現(xiàn)出過人的聰慧,《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稱其"博學(xué)洽聞,伏膺儒教"(廣泛學(xué)習(xí)、知識淵博,衷心信奉儒家教義)。但真正讓他嶄露頭角的,卻是建安十三年那場改變天下格局的赤壁之戰(zhàn)。
曹操大敗而歸后痛定思痛,急需重整軍政體系。時任文學(xué)掾(玉an,古代屬官的通稱)的司馬懿適時提出"屯田制"改良方案:在許都周邊推行軍屯,同時鼓勵百姓墾荒,官府提供耕牛與種子,收成按比例分成。此策不僅緩解了糧草危機,更讓曹操注意到這個目光深邃的年輕人。然而曹操生性多疑,曾夢到"三馬同食一槽",對司馬懿始終懷有戒心。
野史傳說中,曹操曾特意試探司馬懿。他召其入府,突然從背后喊他的名字。司馬懿竟能保持肩膀不動,脖頸180度扭轉(zhuǎn)回望,此乃相術(shù)里極罕見的"狼顧之相",預(yù)示著野心勃勃、反噬其主?!妒勒f新語》更記載,曹操臨終前叮囑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yù)汝家事。"(司馬懿不會甘心做臣子,一定會干預(yù)你的家事)但曹丕與司馬懿私交甚篤,不僅未聽勸告,反而將其視為心腹。
黃初元年,曹丕代漢稱帝,司馬懿迎來人生轉(zhuǎn)折。他協(xié)助制定新朝禮儀制度,又在曹丕南征孫權(quán)時留守許昌,總理后方事務(wù)?!顿Y治通鑒》載,曹丕曾寫信給司馬懿:"吾東,撫軍當(dāng)總西事;吾西,撫軍當(dāng)總東事。"(我向東出征,你就總管西邊事務(wù);我向西出征,你就總管東邊事務(wù))足見對其信任。但這份榮寵背后,是司馬懿每日寅時即起處理政務(wù),深夜仍在研讀各地戰(zhàn)報的隱忍。
野史中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司馬懿韜(tao,意為隱藏)光養(yǎng)晦的故事。據(jù)《魏晉世語》記載,曹叡即位后,大將軍曹真忌憚司馬懿的才能,多次在御前彈劾。司馬懿得知后,故意裝出沉迷酒色的模樣,在家中養(yǎng)了數(shù)十名歌姬,每日宴飲作樂。曹真派人暗中監(jiān)視,見他醉倒在美人懷中,這才放下戒心。但實則司馬懿書房內(nèi),始終掛著一幅天下輿圖,深夜無人時,他常對著地圖沉思至天明。
真正讓司馬懿登上權(quán)力巔峰的,是與諸葛亮的對決。太和五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明帝曹叡急召司馬懿抵御。兩軍對峙于鹵城,《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派人送婦人服飾給司馬懿,譏笑他怯懦避戰(zhàn)。魏軍將領(lǐng)群情激憤,紛紛請戰(zhàn),司馬懿卻淡然受之,甚至問使者"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得知諸葛亮夙興夜寐、每日僅食數(shù)升后,他斷言:"亮將死矣。"(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
這段交鋒被后世反復(fù)演繹,民間傳說更添神秘色彩。相傳司馬懿夜觀星象,見將星搖搖欲墜,已知諸葛亮命不久矣。他故意堅守不戰(zhàn),耗死這位勁敵。而在《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盡管正史并無記載,但這個虛構(gòu)情節(jié)卻深刻塑造了司馬懿謹慎多疑的形象。
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臨終托孤,讓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佐幼主曹芳。起初曹爽對司馬懿頗為敬重,但在親信何晏、鄧飏(yang)的慫恿下,逐漸架空其權(quán)力?!度龂尽份d,曹爽將宮中禁衛(wèi)換成自己心腹,又以魏帝名義封司馬懿為太傅,看似尊崇,實則剝奪其兵權(quán)。
面對此等羞辱,司馬懿再次展現(xiàn)驚人的隱忍?!稌x書》記載,他稱病不出,臥床不起。曹爽派親信李勝以探病為由刺探虛實,司馬懿故意裝出老態(tài)龍鐘的模樣:喝粥時湯汁灑滿衣襟,說話前言不搭后語,甚至"指口言渴,婢進粥,粥皆流出沾胸"(指著嘴巴說口渴,婢女端來粥,粥都流出來沾濕了胸口)。李勝回報曹爽:"司馬公尸居余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司馬懿只剩一口氣,身體和精神都不行了,不用擔(dān)心)
然而這一切都是司馬懿的韜晦之計。正始十年正月,曹爽兄弟陪同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司馬懿趁機發(fā)動政變,控制洛陽城。他以太后名義宣布曹爽罪狀,又派人勸降:"指洛水為誓,不過免官而已。"(對著洛水發(fā)誓,只是免去官職)但曹爽投降后,司馬懿卻違背誓言,將其黨羽一網(wǎng)打盡,誅滅三族。這一事件徹底改變曹魏政局,史稱"高平陵之變"。
野史對這場政變的描述充滿戲劇性。據(jù)說司馬懿發(fā)動政變前,曾夜觀天象,見紫微垣(玉an,星官名,代指帝王居所)異動,知天命已至。他召集心腹時,指著案上寒光凜凜的寶劍說:"今日之事,不成功,便成仁。"而曹爽投降時,其謀士桓范曾痛哭道:"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曹真那么厲害的人,生了你們兄弟,卻像蠢牛一樣!沒想到今天因為你們遭滅族)
嘉平三年,司馬懿病逝,終年七十三歲。他臨終前留下遺言:"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我侍奉魏國多年,官至太傅,臣子的地位到頂了;人人都懷疑我有不臣之心,我常常心懷恐懼。我死后,你們好好治理國政,輔佐皇帝平定天下,一定要謹慎?。┻@段遺言收錄于《晉書·宣帝紀》,道盡他一生的謹慎與無奈。
但在民間傳說中,司馬懿的形象卻充滿詭譎色彩。《玄異錄》記載,他死后葬于首陽山,墓前立有石碑,上書"天下第一奇冢(zhong,墳?zāi)梗?。但墓中機關(guān)重重,不僅有伏弩暗箭,更設(shè)下迷魂陣。傳說曾有盜墓賊闖入,卻見墓室中燈火通明,司馬懿端坐在案前,怒目而視,嚇得盜墓賊肝膽俱裂,瘋癲而死。
對于司馬懿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他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結(jié)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為西晉統(tǒng)一奠定基礎(chǔ)。反對者則斥其為陰謀家、篡權(quán)者,違背人臣之道。這種爭議在《三國演義》中尤為明顯,羅貫中以蜀漢為正統(tǒng),將司馬懿塑造成陰險狡詐的反面角色。
從正史角度看,司馬懿確實推動了北方經(jīng)濟的恢復(fù)與發(fā)展。他在關(guān)中推行水利工程,開鑿水渠,灌溉農(nóng)田;又改革稅制,減輕百姓負擔(dān)。但他晚年發(fā)動政變,誅殺曹爽及其黨羽數(shù)千人,手段之狠辣,也讓其背負千古罵名。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正如《晉書》所言:"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fēng)云。"(隱藏鋒芒,隨世事變化屈伸;收斂鋒芒,等待風(fēng)云際會)他像一頭蟄伏的猛虎,在亂世中隱忍待機,最終顛覆了整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