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年的秋天,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的途中病逝,享年66歲。這位"擁有海洋四方"的大汗,臨終前沒留下一句關于繼承人的明確遺言,只留下一頂空蕩蕩的金頂大帳,和一群摩拳擦掌的兒子。
按蒙古人的規(guī)矩,"幼子守灶"——小兒子要繼承父親的核心家產(chǎn)。成吉思汗的小兒子拖雷手里握著10萬精銳的怯薛軍(大汗的護衛(wèi)軍),占了蒙古軍隊的一半,按理說最有資格繼位??沙杉己股霸鴮鹤觽冋f過:"窩闊臺像頭牛犢,穩(wěn)重能負重,你們要聽他的。"
這下麻煩了。拖雷說"幼子守灶是老規(guī)矩",窩闊臺說"父親親口讓我當老大",哥倆在庫里臺大會(蒙古的部落議事會)上僵了兩年。最后還是"四杰"之一的耶律楚材(契丹人,漢化程度極深)出面,他對拖雷說:"你要是真為蒙古好,就該顧全大局,不然兄弟們打起來,父親的家業(yè)就毀了。"拖雷想了想,嘆了口氣,帶頭給窩闊臺磕了頭——這才讓窩闊臺在1229年正式當上大汗。
窩闊臺繼位那天,學著成吉思汗的樣子,站在九斿白纛下,卻沒敢稱"成吉思汗",只說:"我就是個守家業(yè)的,能把父親打下的地盤守住,就不錯了。"這話聽著謙虛,其實心里早有盤算:父親滅了西夏、打殘了金朝、西征花剌子模,接下來該輪到徹底搞定中原了。
成吉思汗臨終前,給兒子們留下滅金的計策:"金朝的精銳在潼關,硬打肯定吃虧。不如借道南宋,從河南背后捅刀子,讓他們首尾不能相顧。"窩闊臺繼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落實這個計劃。
1230年,蒙古軍兵分三路:窩闊臺親率中路軍攻河中府(今山西永濟),斡陳那顏帶東路軍打濟南,最關鍵的西路軍交給拖雷,讓他率三萬精兵借道南宋——這正是成吉思汗的"斡腹之謀"(從敵人肚子里下手)。
南宋這時候正犯糊涂。有人說"聯(lián)蒙滅金,報靖康之仇",有人說"唇亡齒寒,金滅了蒙古就該打我們了"。吵來吵去,拖雷的軍隊已經(jīng)殺到了陜西,南宋守將不敢攔,眼睜睜看著蒙古人借道而過。拖雷也不客氣,臨走時還搶了南宋的糧草,這大概是歷史上最霸道的"借道"。
1232年正月,三峰山(今河南禹州)成了金軍的墳墓。拖雷的西路軍和窩闊臺的中路軍會師,把金軍主力15萬人圍在山里。偏偏天降大雪,金軍凍得握不住刀,蒙古人卻穿著羊皮襖,在帳篷里喝著烈酒取暖。等金軍凍餓交加地跑出山口,蒙古騎兵突然從兩側(cè)殺出,金軍像割麥子似的被砍倒,主帥完顏合達戰(zhàn)死,只有少數(shù)人逃進了蔡州(今河南汝南)。
金哀宗完顏守緒這時候才想起跟南宋求救,說:"金宋唇齒相依,金亡了宋也活不成。"可南宋記著靖康之恥,派了兩萬兵、三十萬石糧幫蒙古人打蔡州。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上吊自殺,死前把皇位傳給完顏承麟,這個倒霉蛋當了不到一天皇帝就戰(zhàn)死了——金朝就這么亡了,從阿骨打建國到現(xiàn)在,剛好120年。
滅金之后,窩闊臺看著地圖犯愁:蒙古的核心在草原,可新征服的中原地區(qū)怎么管?耶律楚材勸他:"陛下要當中原的天子,就得有個像樣的都城,總不能天天在帳篷里辦公吧?"
窩闊臺覺得有理,1235年下令在漠北建一座新城,取名"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境內(nèi))。這座城雖然比不上南宋的臨安繁華,卻有宮殿、寺廟、作坊和市場,波斯的商人、中原的工匠、西藏的喇嘛都聚集在這里,成了蒙古帝國的第一個政治中心。
但窩闊臺更看重中原。他任命耶律楚材為中書令(相當于宰相),推行"漢法":定賦稅,設科舉,辦學校。耶律楚材說:"漢人種地能收稅,殺了他們就沒人納糧了。"窩闊臺拍板:"就按你說的辦。"于是中原地區(qū)開始按土地和人口收稅,不再像以前那樣搶完就走——這是蒙古人從"搶劫者"到"統(tǒng)治者"的關鍵一步。
有個叫別迭的蒙古貴族不樂意,說:"漢人沒用,不如把他們殺光,土地改成牧場放馬。"耶律楚材當場反駁:"一年收的稅能有五十萬兩銀子、八萬匹布、四十萬石糧食,夠軍隊好幾年開銷,這叫沒用?"窩闊臺一算賬,覺得還是耶律楚材說得對,從此再也沒人提"殺漢人"的餿主意。
窩闊臺跟成吉思汗不一樣。成吉思汗一輩子自律,喝酒從不過量;窩闊臺卻嗜酒如命,經(jīng)常喝得三天三夜不省人事。耶律楚材拿著鐵酒槽勸他:"這鐵槽都被酒腐蝕了,何況人的五臟六腑?"窩闊臺嘴上說"知道了",轉(zhuǎn)過身又端起了酒杯。
1241年冬天,窩闊臺在一次宴會上喝得大醉,第二天就去世了,享年56歲。他在位13年,滅了金朝,統(tǒng)治了中原,還派拔都(術赤的兒子)進行"長子西征",打下了俄羅斯和東歐——要是不貪杯,說不定能活得更久。
窩闊臺死前,指定孫子失烈門(繼位??伤睦掀拍笋R真后不樂意,想讓自己的兒子貴由當大汗。她借口"失烈門年紀小",自己臨朝稱制,這一鬧就是五年。乃馬真后沒什么政治才能,全靠一個叫奧都剌合蠻的回回商人幫著打理朝政,把耶律楚材氣得吐血而亡——這位推動蒙古漢化的關鍵人物,就這么憋屈地死了。
窩闊臺雖然只當了13年大汗,卻給蒙古帝國留下了三樣重要的遺產(chǎn):
一是"五戶絲制"。把中原的百姓按戶分給蒙古貴族,每戶每年交一斤絲,其他賦稅歸朝廷——這既安撫了貴族,又保證了中央收入,比以前的"跑馬圈地"進步多了。
二是"站赤"(驛站)系統(tǒng)。從和林到中原,每隔五十里設一個驛站,有快馬、糧食和住宿,使者和商人憑牌子就能免費使用。這讓蒙古的政令能快速傳到各地,就像給帝國裝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
三是確立了對中原的統(tǒng)治模式。雖然蒙古人還是看不起漢人,但總算明白"種地比放牧劃算",開始任用漢人為官,比如讓史天澤這樣的漢族軍閥管理地方。這為后來忽必烈建立元朝打下了基礎。
窩闊臺去世時,蒙古帝國的疆域已經(jīng)從太平洋延伸到了多瑙河,成了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但他也留下了隱患:汗位繼承問題沒解決,貴族們開始爭權(quán)奪利;對中原的統(tǒng)治雖然有進步,卻還帶著濃厚的草原習氣,民族矛盾越來越深。
1246年,貴由在庫里臺大會上勉強繼位,可他只當了兩年大汗就死了。接下來,成吉思汗的子孫們?yōu)榱撕刮淮虻酶鼉矗詈笸侠椎膬鹤用筛鐒俪觥@才有了后來忽必烈建元滅宋的故事。
中原的土地,似乎總能讓外來的征服者改變模樣。窩闊臺和他的蒙古騎兵,帶著草原的風而來,卻在中原的農(nóng)耕文明里,慢慢學會了筑城、收稅、寫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