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最牛的時候,還搞了個"反忽必烈聯(lián)盟"。
盟友有三個:察合臺汗國的篤哇(海都的女婿),術(shù)赤汗國的忙哥帖木兒,還有忽必烈的侄子乃顏(東道諸王首領)。這四個勢力加起來,差不多占了蒙古帝國一半的地盤。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乃顏在遼東起兵,海都和篤哇從西邊呼應,打算南北夾擊大都。忽必烈當時已經(jīng)七十歲了,聽說乃顏反了,氣得胡子都翹起來:"朕當年饒你一命,你還敢反?"
這位老爺子也是狠人,親自帶著大軍去平叛。他知道蒙古人迷信,就讓士兵舉著十字架和佛經(jīng)幡旗(乃顏信基督教,其他蒙古人信佛教),叛軍一看這陣仗,以為老天都不幫自己,當場就亂了陣腳。忽必烈趁機派漢軍步兵列陣,用弓箭射垮了乃顏的騎兵——這是蒙古人第一次被漢人步兵打敗,臉都丟盡了。
乃顏被抓后,忽必烈沒殺他,而是用毯子把他裹起來,讓馬活活踩死。"這是我們蒙古的規(guī)矩,"老皇帝冷冷地說,"對背叛祖宗的人,不能見血。"
乃顏一死,海都的聯(lián)盟就散了。但這貨賊心不死,又跟篤哇合計著打西域。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他們攻破了元朝控制的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把當?shù)氐臐h人官員全抓起來當奴隸。消息傳到大都,忽必烈長嘆一聲:"朕這輩子,怕是看不到漠北太平了。"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去世,孫子鐵穆耳(元成宗)繼位。這時候海都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卻越打越精神,甚至在大德五年(1301年)親率十萬大軍南下,把鐵穆耳派來的晉王甘麻剌(忽必烈的孫子)圍在了和林。
甘麻剌是個草包,被圍了七天就嚇得要投降。多虧大將床兀兒(欽察人,后來的權(quán)臣燕鐵木兒他爹)夠猛,帶著騎兵沖陣,硬生生把海都的陣腳沖垮了。海都在亂軍中被流箭射中膝蓋,連夜往北逃,沒幾天就死在了阿爾泰山的帳篷里。
臨死前,他讓兒子察八兒繼位,還留下遺言:"一定要把忽必烈的后人趕下臺!"可察八兒沒他爹那本事,剛繼位就被篤哇坑了——篤哇覺得窩闊臺家沒人了,就搶了海都的地盤,還把察八兒捆起來送給鐵穆耳當禮物。
鐵穆耳倒是挺會做人,沒殺察八兒,還封他當"汝寧王",給了塊封地養(yǎng)老。察八兒看著自己手下的人要么投靠篤哇,要么歸順元朝,只能嘆口氣:"爺爺?shù)脑竿麤]戲了。"
這場鬧了三十多年的"海都之亂",就這么稀里糊涂地結(jié)束了??伤粝碌臓€攤子不小:元軍在漠北損失了幾十萬兵力,國庫被掏空,西北的漢人百姓被屠殺了上百萬,最要命的是,蒙古貴族從此分成兩派——一派覺得應該學漢人搞中央集權(quán),一派覺得還是草原那套搶地盤靠譜,這為后來元朝的內(nèi)亂埋下了伏筆。
大德七年(1303年),鐵穆耳派使者去和篤哇議和,雙方在塔拉斯河(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nèi))殺白馬盟誓:"以后誰也不打誰,大家都是蒙古人。"
可老百姓不傻。有個在漠北經(jīng)商的漢人商人在日記里寫:"我路過當年海都打仗的地方,白骨堆得像小山,有的骷髏頭還插著箭鏃。當?shù)氐拿晒湃苏f,晚上能聽見鬼哭,分不清是元軍的,還是海都叛軍的。"
其實海都這號人,說他是叛亂者,他卻守住了蒙古傳統(tǒng);說他是英雄,他又讓無數(shù)人死于戰(zhàn)亂。他就像草原上的幽靈,既代表著蒙古帝國分裂的必然,也映照著元朝統(tǒng)治的困境——一個靠武力征服建立的帝國,一旦失去了共同的敵人,就只能在內(nèi)斗中慢慢腐爛。
大德十一年(1307年),鐵穆耳去世,元朝的"守成之治"結(jié)束。沒過多久,燕鐵木兒就帶著欽察軍沖進大都,把海都當年沒完成的"汗位爭奪戲",又熱熱鬧鬧地演了一遍(詳見第二十七章)。
而漠北的草原上,偶爾還有牧人會指著阿爾泰山的方向說:"那里埋著個老頭,他打了一輩子仗,就為了一個沒人記得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