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出身隴西李氏,自入仕后,從太子中允一直升遷到到御史中丞。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欲廢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召宰相張九齡、裴耀卿與李林甫商議。張九齡直言“太子國本,不可輕動”,裴耀卿亦附議,玄宗面露不悅。散會后,李林甫在宮中僻靜處對宦官說:“此乃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這話玄宗知道后,深以為然,自開元盛世以來,玄宗不復即位之初的勵精圖治,貪戀享受,張九齡的據(jù)理力爭在他眼中成了“迂腐”,而李林甫的話則格外入耳。
沒過多久,玄宗以“不協(xié)時宜”為由,將張九齡、裴耀卿罷相,擢李林甫為中書令,正式拜相。當時左相李適之是太宗長子李承乾的孫子,出身尊貴且頗有才干,李林甫表面對其頗為忌憚,刻意討好,其實暗懷陰謀,等待時機扳倒他,以便大權獨攬。
一日,兩人在政事堂閑聊,李林甫忽然湊近,語氣誠懇:“適之兄,聽聞華山有金礦,儲量極豐,若能開采,可助國庫充盈。此事陛下尚未知曉,兄若奏報,定能得陛下嘉獎?!崩钸m之聞言大喜,他素來耿直,未察其中端倪,次日便在朝會上將華山金礦之事奏稟玄宗。玄宗聽罷頗為心動,轉頭問一旁的李林甫:“此事當真?朕竟不知?!崩盍指s緩緩躬身,語氣凝重:“陛下,臣早已知曉華山有礦,只是華山乃陛下本命山,關乎龍脈氣運,若貿然開采,恐傷國運,臣故而不敢奏報?!?/p>
玄宗一聽“龍脈氣運”,頓時臉色沉了下來,轉頭瞪了李適之一眼:“你身為左相,怎可不顧國運,只圖財利?”李適之這才驚覺自己落入了李林甫的圈套,羞愧得啞口無言。此后,玄宗對李適之變得疏遠,沒過半年便將其罷為太子少保,李林甫自此獨攬相權。
李林甫深諳厚黑之道,對政敵從不手軟。韋堅是太子李亨的連襟,曾任陜郡太守,因主持漕運有功,深受玄宗賞識,漸有入相之勢。李林甫對此頗為忌憚,便暗中設計。天寶四載(745年),韋堅奉詔與河西節(jié)度使皇甫惟明在長安會面,李林甫立刻讓人奏報玄宗,稱兩人“私結太子,圖謀不軌”。玄宗本就對太子與外臣交往心存芥蒂,當即下令將韋堅、皇甫惟明下獄。雖查無實據(jù),卻仍將韋堅貶為縉云太守,皇甫惟明貶為播川太守,后來又將兩人賜死。太子李亨也因這事嚇得與韋堅之妹韋妃離婚,才算逃過一劫。
楊慎矜曾是李林甫舉薦的官員,因精通財賦,深得玄宗信任,官至御史中丞。李林甫見楊慎矜漸受重用,恐其日后威脅自己,便又生歹心。他暗中唆使御史中丞王鉷彈劾楊慎矜“私藏圖讖,欲復辟隋室”,依據(jù)是楊慎矜的祖父曾是隋朝大臣。玄宗震怒,將楊慎矜下獄審訊,李林甫又讓人偽造證據(jù),最終楊慎矜被賜死,家人流放嶺南。楊慎矜到死都沒明白,自己昔日的“恩人”為何會對自己痛下殺手。
玄宗后期,大唐邊疆戰(zhàn)事頻繁,節(jié)度使手握重兵,權力極大。按照慣例,邊疆節(jié)度使若立有大功,往往會被召回朝廷任宰相,這讓李林甫深感不安——他擔心這些戰(zhàn)功赫赫的邊將會分走自己的權力。思來想去,李林甫終于想出了一個“萬全之策”。
天寶六載(747年),李林甫向玄宗上奏:“文士為將,多怯于戰(zhàn)陣,若遇強敵,恐誤國事。不如用寒族、蕃人為節(jié)度使,蕃人善戰(zhàn),寒族無黨援,更易控制。”玄宗此時正沉迷于聲色犬馬,聽聞李林甫的建議,覺得頗有道理,便欣然采納。
這一政策的推行,讓一批胡將登上了大唐的政治舞臺。安祿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安祿山出身營州柳城的胡人,早年因驍勇善戰(zhàn)被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提拔,后來又因善于逢迎,得到了玄宗的青睞。李林甫見安祿山粗通文墨,且出身低微,料定他無法入相,便對其多加提拔,先后讓他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手握十五萬重兵,勢力遍及東北。
安祿山對李林甫極為敬畏。每次入長安面圣,安祿山必先去拜訪李林甫。李林甫與他交談時,總能精準地洞察他的心思,哪怕是安祿山心中一閃而過的念頭,李林甫也能隨口點破。安祿山每次見李林甫,都嚇得汗流浹背,哪怕是寒冬臘月,也常冷汗?jié)裢敢律馈?/p>
但李林甫沒料到,他為了鞏固自身權力而推行的“重用胡將”政策,卻為大唐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胡將雖善戰(zhàn),卻多缺乏中原人的忠君思想,手握重兵后,極易滋生野心。尤其是安祿山,在李林甫在世時,因敬畏其手段而不敢輕舉妄動,但他對大唐的野心早已生根發(fā)芽,只待時機成熟便要爆發(fā)。
從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拜相,到天寶十一載(752年)病逝,李林甫在相位上坐了整整十九年。這十九年里,他憑借“口蜜腹劍”的手段,排擠了一批又一批賢能大臣。
為了掌控朝政,李林甫還嚴密控制言論。他曾對朝中大臣說:“諸君見陛下圣明,法令修明,何必要多言?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悔之何及!”這話便是警告大臣們少言多做,不要輕易進諫,否則便會像那些“立仗馬”一樣,稍有不慎便被罷官。此后,朝中大臣多噤若寒蟬,很少有人再敢直言進諫,玄宗聽到的聲音,大多是李林甫篩選后的“順耳之言”。
玄宗對李林甫的信任,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天寶年間,玄宗沉迷于楊貴妃,將朝政幾乎全部托付給李林甫。李林甫每次奏事,都先揣摩玄宗的心意,再順勢進言,從未忤逆過玄宗。一次,玄宗因關中旱災,欲遷往東都洛陽,李林甫卻上奏:“陛下,關中雖旱,但臣已讓人核查,今年糧食仍有結余,足以供應宮廷。若遷往東都,不僅勞民傷財,還會讓百姓不安。臣愿親自負責糧食調配,確保陛下與百姓無憂?!毙诼犃T大喜,覺得李林甫“忠君體國”,便打消了遷都的念頭,對他更加信任。
李林甫的權勢,也滲透到了宮廷的各個角落。他與宦官、妃嬪交好,宮中稍有風吹草動,他便能第一時間知曉。太子李亨因多次被李林甫打壓,終日惶恐不安,甚至不敢與外臣過多交往。朝中官員的任免,也多由李林甫決定,凡是他推薦的人,多能得到重用;凡是他的政敵,輕則被貶,重則喪命。當時的長安城中,百姓私下里都稱李林甫為“李相公”,卻無人敢直呼其名,更無人敢議論他的是非。
但權力的巔峰,往往也是危機的開始。天寶后期,李林甫的身體日漸衰弱,而楊國忠的勢力卻在悄然崛起。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堂兄,因楊貴妃的關系得到玄宗的提拔,官至御史大夫。楊國忠素來與李林甫不和,李林甫雖多次打壓楊國忠,卻因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始終無法將其徹底扳倒。
天寶十一載(752年),李林甫病逝,享年七十五歲。玄宗追贈他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謚“文貞”,以極高的規(guī)格將其安葬。
李林甫死后,楊國忠被玄宗拜為中書令,成為新的宰相。但楊國忠無李林甫的才干,卻比李林甫更加專橫跋扈。他上臺后,第一件事便是清算李林甫——他誣告李林甫生前與突厥阿布思勾結謀反,玄宗震怒,下令剝奪李林甫的官爵,劈開他的棺材,取出他口中的珠玉,剝下他的官服,以庶人之禮重新安葬。一代權相,死后竟落得如此下場,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