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元四年的蝗禍:遮天蔽日的蟲災(zāi)
開元四年的夏天,山東地區(qū)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蝗災(zāi)。起初只是田埂邊零星的飛蟲,沒過幾天就成了遮天蔽日的蟲群。據(jù)《舊唐書·姚崇傳》記載:“是歲,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蹦切┗认x飛起來時,天空像被蒙上了一層黑云;落下來時,地里的莊稼瞬間就被啃得只剩光桿,連樹葉草皮都被吃得干干凈凈。
長安城里的唐玄宗李隆基接到奏報,急得在宮殿里來回踱步。御案上擺著各地送來的蝗災(zāi)文書,上面寫著“禾苗盡毀”“顆粒無收”“饑民流離”。他叫來宰相姚崇,指著文書說:“姚相,這可如何是好?去年剛遭了旱災(zāi),今年又來蝗災(zāi),百姓怎么活??!”
姚崇,字元之,此時已是三朝元老。他出身武將世家,卻以文治聞名,歷任武則天、中宗、睿宗三朝,到玄宗時被任命為紫微令(即宰相)。他看著窗外飄落的槐樹葉,沉吟片刻說:“陛下,蝗蟲雖猛,卻非不可治。臣請陛下下旨,命各地官府組織捕蝗?!?/p>
二、天人感應(yīng)的爭議:宰相與刺史的筆戰(zhàn)
姚崇的提議立刻遭到了反對。黃門監(jiān)盧懷慎第一個站出來:“姚相,蝗災(zāi)乃天災(zāi),是上天示警,若強行捕蝗,恐違天意?!泵貢O(jiān)姜皎也附和:“臣聽說山東百姓都在設(shè)祭壇拜蝗,稱它們?yōu)椤裣x’,捕之不祥啊。”
最激烈的反對來自汴州刺史倪若水。他給朝廷上書說:“蝗是天災(zāi),當(dāng)修德以禳(ráng)之,豈有捕蝗之理!昔劉聰捕蝗不克,反為所害?!保ā顿Y治通鑒》)這里提到的劉聰是十六國時期的漢趙君主,當(dāng)年他下令捕蝗,結(jié)果蝗災(zāi)更嚴重,倪若水以此為例,反對捕蝗。
姚崇看了倪若水的奏疏,氣得把奏章摔在地上:“劉聰是偽主,德不勝妖;如今陛下圣明,妖不勝德!”他親自給倪若水寫信駁斥:“汝坐視蝗蟲食苗,忍看百姓餓死,豈為人臣之道!若蝗不除,年成無望,汝當(dāng)何辭?”(《舊唐書·姚崇傳》)這封信寫得鋒芒畢露,嚇得倪若水不敢再言。
唐玄宗看著爭執(zhí)不下的大臣,有些猶豫:“姚相,捕蝗之事,真能奏效嗎?”姚崇跪下磕頭:“陛下,臣愿以全家百口性命擔(dān)保,若捕蝗不成,臣甘受死罪!”唐玄宗被他的決心打動,終于下旨:“命姚崇兼河南道捕蝗使,總領(lǐng)滅蝗之事,各州縣長官親自督辦,若有懈怠,嚴懲不貸。”
三、夜火焚蝗的奇策:科學(xué)與迷信的較量
姚崇拿到圣旨,立刻動身前往蝗災(zāi)最嚴重的河南道。他在路上就制定了捕蝗方案:“蝗既解飛,夜必赴火,夜中設(shè)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yi,掩埋),除之可盡?!保ā顿Y治通鑒》)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實則蘊含科學(xué)道理——蝗蟲有趨光性,夜里用火引誘,然后集中焚燒掩埋。
到了汴州,倪若水雖然心里不服,卻也不敢違抗圣旨,只好跟著姚崇去看捕蝗。只見田野里到處點著火堆,火光沖天,成千上萬的蝗蟲撲向火焰,噼里啪啦地?zé)换鸲雅赃呁谥顪?,燒死后的蝗蟲被扔進溝里掩埋。姚崇蹲在溝邊,用樹枝撥拉著蝗蟲尸體,對倪若水說:“你看,這不是捕得很好嗎?”
可民間的阻力依然很大。有些百姓受迷信思想影響,不肯捕蝗,反而設(shè)了祭壇,擺上酒肉,對著蝗蟲磕頭祈禱。姚崇得知后,派官員挨家挨戶勸說:“蝗蟲吃了你們的莊稼,就是斷了你們的活路,拜它們有什么用?不如動手捕蝗,還能保住一點收成?!彼€下令:“捕蝗一斗,賞糧一斗;捕蝗一石,賞糧一石?!保ā冻皟L載》)
四、蝗災(zāi)平息的奇跡:從質(zhì)疑到信服
捕蝗運動開展了一個多月,效果逐漸顯現(xiàn)。據(jù)《新唐書·姚崇傳》記載:“得蝗百萬余石,投汴渠流下,百姓賴以免饑?!蹦切┒逊e如山的蝗蟲尸體被投入汴河,順流沖走,田野里的蝗蟲數(shù)量明顯減少,幸存的莊稼得以繼續(xù)生長。
倪若水看著眼前的景象,不得不心服口服。他給朝廷上書,承認之前的錯誤,并匯報捕蝗成果。姚崇沒有追究他的責(zé)任,反而表揚他知錯能改。其他原本觀望的州縣官員見狀,也紛紛行動起來,捕蝗工作在山東、河南等地全面展開。
這年秋天,雖然遭遇了蝗災(zāi),但在姚崇的努力下,大部分地區(qū)還是獲得了不錯的收成。長安城里,唐玄宗看著各地送來的糧食貢品,高興地對姚崇說:“愛卿真是朕的救時宰相?。 彼铝钯p賜姚崇綢緞百匹,以示嘉獎。
五、賢相姚崇的治世:開元盛世的奠基人
姚崇滅蝗,只是他輔佐唐玄宗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的一個縮影。他擔(dān)任宰相期間,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說”,包括廢除苛法、禁止宦官干政、限制皇親國戚的權(quán)力等,這些建議都被唐玄宗采納,成為開元新政的基礎(chǔ)。
他還整頓吏治,淘汰了大量不合格的官員。有一次,他的兒子來找他,想讓他給吏部打個招呼,安排個好差事。姚崇卻把兒子訓(xùn)了一頓:“你有什么才能,就做什么官,別想靠我走后門?!保ā杜f唐書·姚崇傳》)他的這種公正無私,贏得了朝野的尊敬。
姚崇晚年多病,辭去了宰相職務(wù),但唐玄宗依然經(jīng)常向他請教治國之道。有一次,唐玄宗在打獵時遇到姚崇,便問他:“朕想提拔一個人當(dāng)宰相,你看誰合適?”姚崇問:“陛下想用文臣還是武將?”唐玄宗說:“文臣?!币Τ缬謫枺骸氨菹率窍胱屗爻蛇€是創(chuàng)業(yè)?”唐玄宗說:“守成?!币Τ缦肓讼胝f:“那宋璟(jing)最合適?!焙髞?,宋璟果然成了一代名相,繼續(xù)推行姚崇的政策。
六、歷史長河中的回響:滅蝗奇策的啟示
姚崇滅蝗的故事,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顿Y治通鑒》評價道:“崇之智,非過人者,正以遇事而敏,擇善而從之,此其所以成功也?!币馑际且Τ绲闹腔鄄⒉怀?,只是遇事果斷,善于選擇正確的方法,所以才能成功。
在民間,姚崇被尊為“滅蝗神”。山東、河南等地的百姓為他修建了祠堂,每年蝗災(zāi)季節(jié)都會去祭拜,感謝他當(dāng)年的救命之恩。有些地方還流傳著“姚崇治蝗,蝗不入境”的說法,雖然有些夸張,卻反映了百姓對他的感激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姚崇的滅蝗方法,在今天看來依然有科學(xué)道理?,F(xiàn)代治蝗常用的“燈光誘捕法”,其實就是源于姚崇的“夜中設(shè)火”之策。而他那種“以人為本,科學(xué)治災(zāi)”的理念,更是超越了時代的局限,展現(xiàn)了古代賢相的智慧和擔(dān)當(dāng)。
當(dāng)我們翻開《舊唐書》《新唐書》,讀到姚崇滅蝗的章節(jié)時,仿佛能看到千年前那個奔走在田野間的身影。他沒有被迷信束縛,沒有向天災(zāi)屈服,而是用智慧和勇氣,為百姓撐起了一片藍天。在開元盛世的輝煌畫卷中,姚崇滅蝗的故事,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理性和擔(dān)當(dāng)?shù)墓饷?,照亮了中國古代治理?zāi)害的歷史長河。
千年之后,當(dāng)我們談?wù)撈鸸糯馁t相能臣時,姚崇的名字或許不像魏征、房玄齡那樣如雷貫耳,但他在蝗災(zāi)面前展現(xiàn)出的果斷與智慧,卻足以讓他在歷史的殿堂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因為他用實際行動證明:真正的治國之道,從來不是對著天災(zāi)磕頭祈禱,而是挽起袖子,為百姓實實在在地做事——這,或許就是姚崇留給后世最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