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洛陽殿上的罵賊:忠義凜然的絕唱
顏杲卿與顏季明率殘兵巷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被俘。安慶緒命人將他們押往洛陽,見安祿山。安祿山坐在大堂之上,見顏杲卿衣衫襤褸,卻昂首挺胸,不禁怒喝道:“顏杲卿,我擢你為太守,何負于你?為何謀反?”
顏杲卿破口大罵:“你本是營州牧羊胡奴,蒙圣主厚恩,官至三鎮(zhèn)節(jié)度使,何負于你?你竟敢謀反!我世為唐臣,守土有責,豈從你這叛賊!”(《舊唐書·顏杲卿傳》)他越罵越怒,竟指著安祿山鼻子道:“你這豬狗不如的東西,他日必遭天譴,碎尸萬段!”
安祿山氣得渾身發(fā)抖,命人割掉顏杲卿的舌頭:“看你還能罵否?”顏杲卿血流滿面,卻用含糊的聲音繼續(xù)罵道:“我……罵賊……忠義……天地……可鑒……”安祿山再也忍不住,下令將顏杲卿、顏季明父子押赴刑場。
六、千古流芳的祭文:血淚寫成的忠魂
顏杲卿就義時,罵聲不絕,被安祿山下令肢解,時年六十五歲。他的兒子顏季明、侄子顏泉明等三十余口,全部遇害。《新唐書》記載:“杲卿至洛陽,祿山怒曰:‘吾擢爾太守,何反?’杲卿曰:‘汝營州牧羊奴,竊荷恩寵,天子何負于汝而反?我世唐臣,守忠義,恨不斬汝以謝上,從爾反耶?’”
半年后,顏真卿收復常山,找到了顏季明的頭顱和顏杲卿的部分尸骨。他看著侄兒殘缺的頭顱,悲痛欲絕,揮淚寫下《祭侄文稿》:“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這篇被后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文,字里行間滿是血淚(《顏魯公文集》)。
杜甫聽聞顏杲卿事跡,也寫下《祭常山太守文》:“常山太守,忠烈冠世。罵賊而死,浩氣長存?!鳖侁角涞闹伊x之舉,激勵了無數(shù)唐朝將領,后來張巡守睢陽、郭子儀收復長安,都受其精神感召。
七、歷史長河中的豐碑:從太守到神祀
顏杲卿死后,唐朝追封他為太子太保,謚號“忠節(jié)”。唐德宗時,又下令在常山修建“忠烈祠”,歲時祭祀。宋代時,顏杲卿被封為“常山公”,其廟祀遍及中原?!端问贰ざY志》記載:“顏杲卿祠在真定府,賜額‘忠烈’,春秋致祭?!?/p>
在民間傳說中,顏杲卿的故事被演繹得更加傳奇?!墩f唐全傳》里說他死后化為雷神,每逢陰雨,便在常山上空顯靈,繼續(xù)罵賊。還有的說他的舌頭被割后,天帝感其忠義,賜他“金舌銀牙”,在陰間繼續(xù)審判叛賊(《常山忠烈志》)。
值得一提的是,顏杲卿的忠義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明末抗清名將黃道周曾說:“常山太守,罵賊而死。其氣如日,其節(jié)如石?!鼻宕枷爰彝醴蛑苍u價:“顏杲卿之死,非徒死也,固以激勵天下之人心,為光復計也?!?/p>
八、千年之后的仰望:忠義精神的現(xiàn)代回響
如今,走進河北正定的“顏杲卿祠”,可見殿內顏杲卿塑像怒目圓睜,手持笏板,仿佛仍在痛斥叛賊。祠堂墻上刻著《祭侄文稿》的全文,游客駐足觀看,無不為之動容。
顏杲卿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忠臣的絕唱,更是中華民族忠義精神的象征。他用生命證明:在國家危難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用熱血和生命捍衛(wèi)民族的尊嚴。這種精神,穿越千年時空,至今仍在激勵著后人。
從常山太守到忠義豐碑,顏杲卿的一生,如同一支燃燒的火炬,照亮了安史之亂的黑暗歲月。他的罵賊絕響,不僅是對叛賊的怒斥,更是對忠義的宣言。而那篇血淚寫成的《祭侄文稿》,也像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中,見證著忠與奸、義與利的永恒較量。
當我們今天重讀這段歷史,仿佛還能聽到常山城頭的吶喊,看到洛陽刑場上的忠魂。顏杲卿用生命詮釋的忠義之道,如同常山的巖石般堅固,歷經千年風雨而不倒,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