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謠說:洛陽百姓改編為“蛤蟆叫,官私鬧,惠帝問,賈后笑”,諷刺朝政混亂;
-
哲學(xué)說:名士郭象在《莊子注》中借題發(fā)揮:“官私之辨,圣人所難,何況惠帝?”實則暗諷時人“以愚為智”。
(二)“麇鹿游于姑蘇”的預(yù)言
永康元年(300年),司馬衷臨幸金墉城,見野鹿闖入宮苑,嘆曰:“此非上林(皇家獵苑)之物,何以至于此?”侍中嵇紹(嵇康之子)借機(jī)進(jìn)言:“昔伍子胥曰‘麇鹿游于姑蘇’,今陛下見鹿于金墉,殆不祥之兆也?!保◤那拔樽玉阏f麋鹿將在姑蘇臺游玩,今天陛下在金墉城見到鹿,大概是不祥的預(yù)兆。)果然,次年“八王之亂”全面爆發(fā),洛陽城破,司馬衷淪為傀儡。(“姑蘇”指春秋吳王宮殿,后為廢墟,喻亡國之兆。)
四、八王亂局:白癡天子的流離生涯
(一)“肉糜將軍”的荒誕封號
永安元年(304年),成都王司馬穎劫持司馬衷至鄴城。途中糧食匱乏,侍從進(jìn)獻(xiàn)粗米飯,司馬衷難以下咽。有個叫孟玖的宦官靈機(jī)一動,將肉搗碎拌入飯中,稱“肉糜飯”。司馬衷大喜,連食三碗,遂封孟玖為“肉糜將軍”。此事在《晉陽秋》中被記為“千古笑柄”,民間諺云:“將軍肉糜,可退敵乎?”
(二)“嵇紹血濺帝衣”的忠烈
永興元年(304年),東海王司馬越率大軍攻鄴城,司馬衷隨軍出戰(zhàn)。蕩陰之戰(zhàn)中,晉軍大敗,百官潰散,唯有侍中嵇紹“以身衛(wèi)帝,兵人引紹于轅中斫之”。司馬衷驚呼:“此忠臣,勿殺!”士兵曰:“奉太弟(司馬穎)令,唯不犯陛下一人耳?!憋B血濺司馬衷龍袍,當(dāng)場身亡。事后左右欲浣衣,司馬衷曰:“此嵇侍中血,勿去?!保ā稌x書·嵇紹傳》)這成為白癡天子一生中少有的亮色。
五、鴆酒之謎:白癡天子的結(jié)局與評說
光熙元年(306年)十一月,司馬衷突然“食餅中毒”,崩于洛陽顯陽殿,時年四十八歲?!稌x書》含糊其辭:“帝遇弒,或云司馬越之謀?!币笆贰稌x紀(jì)》則直指:“越以帝為礙,使左右進(jìn)鴆酒,帝疑之,左右曰:‘此特胡餅耳?!凼持毂??!?/p>
(一)“白癡”形象的歷史建構(gòu)
司馬衷的“白癡”標(biāo)簽,實為后世史家的簡化敘事?,F(xiàn)代學(xué)者考證,他可能患有某種發(fā)育障礙,但絕非完全不能自理?!妒勒f新語》載:“帝嘗持桃三枚,問左右:‘此桃可種乎?’對曰:‘可?!勰寺裼诘钋?,溉以清泉。”此舉雖稚拙,卻非癡呆。但在“成者為王,敗者為愚”的史觀下,他終成“何不食肉糜”的符號化存在。
(二)后世的諷喻與反思
唐代詩人羅隱在《帝幸蜀》中借古諷今:“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yīng)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保ā鞍⑿U”指唐玄宗,暗比晉惠帝,言亡國之責(zé)在君非妃。)明末李贄在《藏書》中尖銳指出:“惠帝之愚,非獨其身,乃晉室之愚也。立愚主而望國治,猶緣木求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