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苻堅登上壽陽城一看,八公山上風吹草動,竟以為是晉軍埋伏,嚇得臉都白了:“這也是強敵啊,怎么說人少呢?”;
3。
狼狽逃竄:苻堅中了流箭,連夜騎牛逃跑,堂堂皇帝成了“牛背天子”;苻融被晉軍殺了,前秦軍隊徹底沒了主心骨。
民間有個段子:苻堅逃到淮河岸邊,見漁夫撐船過來,竟跪下求渡河。漁夫認出他是前秦皇帝,故意唱:“北風緊,胡騎奔,苻堅爹娘哭斷魂?!避迗杂中哂謿?,差點跳河。
四、屐齒之折的真性情
謝安在淝水之戰(zhàn)中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藏著不為人知的真性情。驛使送來捷報時,他正跟客人下棋,看完軍報就放旁邊,接著落子。等客人走了,他回內室過門檻,因為太高興,木屐的齒都撞斷了還沒察覺。《晉書》原文:“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p>
性情背后的門道:
1。
泰山崩于前:謝安清楚“主少國疑”,自己要是先慌了,朝野肯定亂,所以用下棋穩(wěn)人心,這是政治家的定力;
2。
屐齒之折:回屋后的失態(tài),才見真性情——他不是沒感情,只是把狂喜壓在心里,沒人時才釋放;
3。
魏晉風流:這種“外冷內熱”,正是魏晉名士的特點——表面清談避世,實則心里裝著天下。
五、王謝堂前的權力經(jīng)
淝水之戰(zhàn)后,謝氏家族風光無兩。謝安升為太傅,謝玄封康樂公,謝家子弟遍布朝堂。但謝安明白“盛極必衰”的道理,暗中玩起“平衡術”——既保司馬氏的皇位,又跟瑯琊王氏、龍亢桓氏等大族聯(lián)姻,搞起“士族共治”。
治世的幾把刷子:
1。
虛己容物:謝安掌權后不搞派系,連以前的政敵桓沖都能和睦相處,當時人夸他“肚量大如?!保?/p>
2。
不戀權柄:仗剛打完,他就讓謝玄交出兵權,自己申請去廣陵鎮(zhèn)守,免得重蹈庾氏、桓氏的覆轍;
3。
文化護體:謝安精通玄學,常跟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談詩論文,用文化影響力鞏固地位,這叫“以柔克剛”。
有件事特別妙:桓沖死后,謝安把他的小兒子桓胤收為義子,當親兒子養(yǎng)。當時人感嘆:“安石公這招,既安了桓氏的心,又得了天下的人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