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的長安城西,一個身著灰色僧袍的僧人牽著一匹瘦馬,站在開遠門的城樓下。他抬頭望了望城門上「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石刻,又摸了摸懷中的通關文牒——那上面并沒有朝廷的印章。這個名叫玄奘的僧人知道,自己即將開始的,是一場沒有官方許可的萬里孤征。此后十七年,他將穿越八百里流沙,翻越喜馬拉雅,在異國的佛國里求法問道,最終帶著六百五十七部佛經(jīng)回到長安,完成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文化遠征。
一、凈土寺里的少年沙彌
玄奘俗名陳祎,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生于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他的家族是儒學世家,父親陳慧曾做過縣官,但玄奘自幼偏愛佛經(jīng)?!洞蟠榷魉氯胤◣焸鳌酚涊d,他十歲時因父親去世,隨哥哥長捷法師到洛陽凈土寺出家,剃度那天,大理寺卿鄭善果問他:「出家何為?」他回答:「愿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挂馑际且^承佛陀的事業(yè),弘揚佛法。
隋末大亂時,玄奘隨哥哥到四川避難,在成都大慈寺聽經(jīng)。他記憶力驚人,能背誦《法華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等經(jīng)典,被稱為「神童沙彌」。有次一位老和尚講《涅盤經(jīng)》,玄奘當場提出十幾個疑問,老和尚驚嘆:「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回到長安,發(fā)現(xiàn)當時佛教各派說法不一,尤其是關于「成佛」的條件,爭論不休。他向多位高僧請教,得到的答案卻相互矛盾?!独m(xù)高僧傳》記載,他感嘆:「經(jīng)義紛紜,莫知適從,若能得睹真經(jīng),庶幾解惑?!褂谑敲壬宋餍刑祗茫ń裼《龋┣蠓ǖ哪铑^。
二、偷渡出境的「違法僧人」
當時唐朝剛建立,邊境管控嚴格,禁止百姓私自出境。玄奘多次申請通關文牒,都被駁回。但他決心已定,偷偷跟著一支商隊從長安出發(fā),走到秦州(今甘肅天水)時,被官府發(fā)現(xiàn)。州吏問他:「你是僧人,為何私渡?」玄奘回答:「為求大法,不顧性命?!怪堇舯凰尿\感動,放他西行。
走到瓜州(今甘肅安西)時,玄奘遇到了第一個難關——五烽。這是唐朝邊境的五個烽火臺,中間是八百里莫賀延磧(qi)大沙漠,俗稱「流沙河」。他在瓜州遇到胡人石磐陀,收為弟子(傳說中孫悟空的原型之一),兩人半夜出發(fā)。石磐陀走到一半害怕了,拔出刀對著玄奘說:「前路險惡,沙河阻遠,又無水草,不如回去?!剐拾l(fā)誓:「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石磐陀這才作罷,但第二天還是偷偷溜走了。
莫賀延磧是真正的死亡之地?!洞筇莆饔蛴洝酚涊d,這里「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玄奘不小心打翻了水袋,五天四夜沒喝一口水,一度昏迷。醒來后他繼續(xù)前行,忽然看到一片綠洲,才得以活命。后來他在自傳中寫道:「時顧影唯一,心猿意馬,神魂恍惚,幾致殞命。」
三、高昌王的「求法同盟」
走出沙漠后,玄奘來到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高昌王麴文泰是虔誠的佛教徒,聽說唐僧來了,親自帶著王妃、大臣出城迎接,還把他請到王宮的重閣寶帳中供養(yǎng)?!洞蟠榷魉氯胤◣焸鳌酚涊d,麴文泰對玄奘說:「弟子愿以全國財力供養(yǎng)法師,求勿西去?!?/p>
玄奘拒絕了,堅持要去天竺。麴文泰于是想出一招——把他軟禁在王宮。玄奘便開始絕食,三天后水米未進,奄奄一息。麴文泰被他的決心感動,跪地謝罪:「任法師西行,弟子愿結(jié)香火因緣。」兩人于是在佛前立誓:玄奘回國時要在高昌講經(jīng)三年,麴文泰則為他準備了「法服三十具,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絹五百匹」,還寫了二十四封介紹信給沿途各國國王。
離開高昌時,麴文泰派了二十五名隨從、三十匹馬護送,還讓一個叫歡信的小沙彌做他的弟子。這支小小的求法隊伍,從此踏上了更艱險的旅程——他們翻越天山山脈的凌山(今帕米爾高原),那里「風雪雜飛,雖履重裘,不免寒戰(zhàn)」,隨行人員凍死過半,連玄奘的弟子歡信也沒能挺過去。
四、那爛陀寺的「大乘天」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玄奘終于抵達天竺的那爛陀寺(今印度比哈爾邦)。這座佛教最高學府已有七百年歷史,當時有僧人一萬多人,主持戒賢法師年近百歲,早已不講經(jīng),但聽說玄奘來自東土,特意為他開講《瑜伽師地論》,一講就是整整一年。
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了五年,成為寺中十大高僧之一。他不僅精通大乘佛教,對小乘經(jīng)典也了如指掌。有個叫般若毱多的小乘論師寫了本《破大乘論》,聲稱無人能駁倒,玄奘于是寫了《制惡見論》反駁,論點精辟,讓般若毱多啞口無言。
最精彩的是曲女城辯經(jīng)。戒日王為玄奘舉辦大法會,邀請?zhí)祗檬藝鴩?、三千多僧人參加。玄奘登上講壇,宣講大乘教義,并聲明:「若有能破我一字者,愿斬首相謝。」結(jié)果十八天過去,無人敢應戰(zhàn)?!洞筇莆饔蛴洝酚涊d,當時「眾人歡喜,咸稱大乘天」,玄奘從此被尊為「大乘天」,名震天竺。
五、載譽歸國的「佛經(jīng)翻譯家」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決定回國。戒日王為他舉辦了盛大的送別儀式,送他「大象一頭,金裝鞍轡,駿馬三十匹」,還派士兵護送。他走的是南路,經(jīng)過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于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抵達長安。
長安城萬人空巷,迎接這位傳奇僧人?!洞蟠榷魉氯胤◣焸鳌酚涊d,玄奘「載經(jīng)像于上,金棺銀槨,綺繡幢幡,震耀天地」,光是搬運佛經(jīng)就用了二十匹馬。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陽宮接見他,感慨地說:「法師孤征天竺,今得歸來,可謂空前絕后!」
玄奘此后的十九年,都在翻譯佛經(jīng)。他在長安弘福寺、大慈恩寺設立譯場,組織了大批高僧,用「新譯」的方法翻譯佛經(jīng)。他翻譯的《大般若經(jīng)》《心經(jīng)》《瑜伽師地論》等,不僅準確,而且文采斐然。《心經(jīng)》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他的譯筆。
李世民曾勸他還俗做官,玄奘拒絕了:「玄奘守戒,若還俗,無異于魚離開水?!沟c皇室保持著良好關系,太子李治為他修建了大雁塔,用來存放佛經(jīng)。他還應李世民的要求,口述了西行經(jīng)歷,由弟子辯機整理成《大唐西域記》,這本書后來成為研究中亞、南亞歷史的重要文獻。
六、唐僧取經(jīng)的「歷史與傳說」
玄奘圓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享年六十五歲。他的遺體安葬在白鹿原,送葬的百姓超過百萬人。后來武則天為他遷葬到少陵原,修建了興教寺,至今仍是佛教圣地。
關于玄奘的傳說,最著名的就是《西游記》。書中的唐僧雖然以玄奘為原型,但加入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虛構人物,還把取經(jīng)故事神化成降妖除魔的冒險。比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情節(jié),都是吳承恩的藝術創(chuàng)作。但歷史上的玄奘,其真實經(jīng)歷比小說更驚心動魄——他沒有神通廣大的徒弟,只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
值得一提的是,玄奘翻譯的佛經(jīng)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他創(chuàng)立的法相宗(又稱唯識宗),強調(diào)「萬法唯識」,雖然流傳時間不長,但對后來的禪宗、凈土宗等都有影響。他翻譯的《大般若經(jīng)》是般若思想的集大成者,而《心經(jīng)》則成為流傳最廣的佛經(jīng)之一。
1942年,在南京報恩寺遺址發(fā)現(xiàn)了玄奘的頂骨,后被分為多份,分別供奉在南京、西安、臺灣等地,甚至遠渡日本。這位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求法僧人,用一生的孤征,架起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橋梁,也成為了中國文化史上不朽的象征。
從偷渡出境的「違法僧人」到名震中外的「大乘天」,玄奘用十七年時間,完成了一場改變中國佛教史的遠征。當他在那爛陀寺的講壇上宣講大乘教義時,當他在大雁塔下翻譯佛經(jīng)時,或許不會想到,自己的故事將被后世演繹成神話,而那些從印度帶回的經(jīng)卷,將成為中華文明寶庫中璀璨的明珠。他的取經(jīng)之路,不僅是尋找佛法的旅程,更是一場對信仰的終極實踐——在萬里荒漠與崇山峻嶺之間,丈量出人類精神能夠抵達的最遠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