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中六年(852年)五月初二,臨安縣(今浙江杭州臨安)錢家祖宅內(nèi),接生婆王氏突然尖叫著沖出產(chǎn)房:"怪事!怪事!夫人生了個黑如炭團的男嬰,眼放金光!"父親錢寬嚇得手一抖,鋤頭砸在門檻上:"此乃不祥之兆!"拎起嬰兒便要扔進后院枯井。祖母陳氏哭著搶過孩子:"我兒命硬,定能留得下!"遂取名"婆留",意為"祖母留住"——這便是日后受封吳越王的錢镠(liu)。《吳越備史》記載其出生時"紅光滿室,異香經(jīng)月不散",雖為后世附會,卻為這位傳奇人物蒙上神秘色彩。
錢镠自幼頑劣異常。十歲時,他與鄰村孩童在石鏡山玩耍,忽然躍上巨石高呼:"吾為天下主,爾等當拜!"群兒嬉笑跪拜,恰被路過的書生李術看見。李術驚謂其母:"此子骨骼清奇,目有精光,他日必成大業(yè)。"(《十國春秋》)少年錢镠不喜農(nóng)耕,偏愛在太湖流域販私鹽。他特制一根鐵扁擔,可挑三百斤鹽袋,行走如飛。有次途經(jīng)臨平湖,見水面浮著青石板,單手掀起竟得古劍,劍鞘刻"武肅"二字——四十年后,唐廷果然冊封他為"武肅王"。
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守將王郢叛亂,朝廷征兵平叛。錢镠應募前,母親陳氏指著他后背刺青(以朱砂刺"精忠報國"四字)流淚道:"兒雖為鹽販,然忠君愛民,方得始終。"這番話成了錢镠一生信條。入伍后,他在同鄉(xiāng)董昌麾下任偏將,因作戰(zhàn)時頭頂紅纓帽,沖鋒如烈火,被稱為"紅纓錢郎"。
中和二年(882年),黃巢起義軍攻至杭州城下。錢镠率二十親兵在胥江(錢塘江支流)設伏,令士兵在竹林遍插旌旗,自己率數(shù)騎挑戰(zhàn)。《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詳細記載這場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镠登高望敵,見巢軍蟻聚,乃命左右鳴金,伏兵大呼:王師十萬至矣!巢軍驚疑,自相踐踏,死者萬余。"此戰(zhàn)后,錢镠被唐僖宗封為杭州刺史,奠定了割據(jù)基礎。
景福二年(893年),錢镠整合浙西地方武裝,建立"八都兵"(臨安、余杭等八地鄉(xiāng)兵)。他制定《吳越軍律》,其中"臨陣怯敵者剜目,擾民者斷手足"的酷法令人膽寒。曾有親軍搶掠民女,部將求情道:"此乃王侄,乞?qū)捤 ?錢镠怒喝:"軍法如山,何分親疏!"當眾將其腰斬,自此八都兵令行禁止?!秴窃絺涫贰份d,八都兵操練時"旌旗蔽日,金鼓震天,浙人謂其軍容過于唐廷禁軍"。
乾寧三年(896年),錢镠與昔日上司董昌反目。董昌在越州(今浙江紹興)稱帝,錢镠奉唐廷之命討伐。圍城三月,董昌以"神箭"(綁硫磺的火箭)守御,錢镠軍死傷慘重。關鍵時刻,錢镠登上會稽山觀察,見城中炊煙稀疏,對部將顧全武說:"董昌糧盡矣!"遂命人在鑒湖決堤灌城?!杜f五代史》記載破城場景:"水入越州,董昌乘舟欲逃,為錢镠所擒。董昌嘆曰:吾與公同起微賤,奈何相逼?镠答:汝僭越稱帝,吾為唐臣,豈能容逆?"
開平四年(910年),錢塘江邊,錢镠身著鐵鎧,親率十萬民夫筑塘。當時錢塘江潮勢兇猛,《水經(jīng)注》形容"濤涌如山,聲如雷霆",剛筑的堤壩常被沖毀。錢镠命制三千強弩,選善射者列陣江岸,《吳越備史》詳細記載"錢王射潮"典故:"镠親射三矢,大呼:潮神聽令!吾筑塘衛(wèi)民,爾敢肆虐?潮頭竟退避二十里。"此雖為傳說,卻反映了百姓對錢镠的神化。
筑塘工程曠世艱難。錢镠發(fā)明"石囤木樁法":以竹籠裝巨石沉江,再于其上打長樁固定。為解決江底流沙問題,他命人制作"混江龍"(重達千斤的鐵錨),《十國春秋》載其"以鐵索系錨,沉入江心,用以鎮(zhèn)住石囤"。工程歷時六年,自六和塔至艮山門,筑成五十余里石塘。每日五更,錢镠必到工地,親自擔土示范,號"胥山擔";見民夫疲憊,便命士兵唱《筑塘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塘成之日,稻禾滿陌。"
海塘建成后,錢镠又疏浚西湖,開鑿運河。他在西湖設"撩湖軍"(五千人專職治水),清除淤泥葑草,用挖出的泥土堆筑長堤(后世稱"錢公堤")?!顿Y治通鑒》記載,工程完畢后"西湖水鏡澄明,可鑒毫發(fā),杭人遂免水旱之苦"。錢镠在堤上建"望潮樓",親自題寫匾額:"沒了期,沒了期,營基才了又倉基;不了期,不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道盡治水艱辛。
錢镠治理吳越期間,推行"保境安民"國策。他頒布《勸農(nóng)桑詔》:"境內(nèi)荒田,任民開墾,三年不稅;有能種桑千株者,賜帛百匹。"《吳越備史》載,十年間吳越"桑麻蔽野,繭絲盈庫,歲收絹帛百萬匹"。為鼓勵紡織,他微服私訪,見臨平老婦深夜織布,問:"王若征稅,汝當如何?"老婦答:"錢王愛百姓,豈會重稅?"錢镠遂下令減免紡織稅,民間稱其"衣被天下"。
他發(fā)明"警枕"以勤政事——用圓木作枕,稍有動靜即醒?!妒畤呵铩酚涊d其"每夜必巡城,聞有讀書聲、紡織聲,必命人厚賞"。有次巡至城南,見一寒門士子挑燈苦讀,遂賜銀百兩,后來該生高中狀元,作《夜巡詩》曰:"武肅王來夜扣扉,青燈黃卷映光輝。"錢镠還仿唐制設"擇能院",選拔士人,親自命題考試,謂考官:"文章需裨補時政,勿事虛華。"
錢镠重視貿(mào)易,開辟"海上絲綢之路"。他在明州(今寧波)設市舶司,與日本、新羅通商,《冊府元龜》記載"吳越商船,歲至日本者三十余艘,所載絲綢、瓷器,皆為珍品"。為保航道安全,他訓練海軍,在舟山群島設"望海營",使吳越成為五代時期海上強國。杭州因此成為"東南大都會",時人描述"舟車輻輳,萬商云集,錢镠之功也"。
后唐長興三年(932年),錢镠病重,召子孫至榻前,取出唐昭宗所賜"丹書鐵券"(免死金牌)。鐵券形如覆瓦,長一尺八寸,寬一尺,《新五代史》錄其銘文:"卿恕九死,子孫三死,若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錢镠撫券誡曰:"此券可保錢氏,然汝等須善事中原,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
他留下十條遺訓,其中關鍵數(shù)條被刻于石碑:
1。
"吳越與中國(中原王朝)世為婚姻,汝宜善事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
2。
"民為邦本,汝宜輕徭薄賦,毋虐小民"
3。
"西湖之利,萬民所仰,宜歲歲疏浚"
4。
"子孫若遇真主,宜速歸附,毋以吳越百姓為念"(《錢氏家乘》)
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對后事的安排?!段骱斡[志》記載,錢镠指著杭州城對長子錢元瓘說:"吾觀天象,中原必統(tǒng)一,汝孫輩當遇真主。若宋師南下,可獻地歸降,保百姓平安。"四十三年后,其孫錢俶(chu)果然遵從遺訓,獻吳越十三州歸宋,使江南免遭戰(zhàn)火。宋太祖趙匡胤見錢氏納土,嘆曰:"錢氏能順天應人,真賢王之后也!"
錢镠死后,杭州百姓自發(fā)披麻戴孝,哭聲震野。民間尊其為"海龍王",建廟祭祀,傳說他能呼風喚雨鎮(zhèn)江潮。如今杭州錢王祠內(nèi),仍保存著"錢王射潮"木雕,生動再現(xiàn)當年壯舉;保俶塔為錢俶紀念父親而建,成為西湖標志性建筑。從鹽販到吳越王,錢镠用一生詮釋了"保境安民"的治國之道,他筑的不僅是捍海塘,更是江南百姓的千年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