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稱帝大典上,新任太尉賈詡(xu)身著華服,卻在群臣山呼萬歲時微微皺眉。這位被曹操稱為“使我信重于天下者”的謀士,此刻望著龍椅上的曹丕,耳畔忽然響起三十年前宛城城頭的喊殺聲——那時他略施小計,便讓曹操痛失長子曹昂與愛將典韋。
一、亂局初顯:毒士之名的由來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京,天下大亂。賈詡時任討虜校尉,隨董卓女婿牛輔屯兵陜地。董卓被殺后,李傕(jue)、郭汜(si)欲散伙逃亡,賈詡攔住二人:“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三國志》,意為:聽說長安有人謀劃殺光涼州人,你們?nèi)舄氉蕴油?,一個小亭長就能抓住你們。不如向西收攏兵力,進(jìn)攻長安,為董卓報仇)
此計看似為李郭二人著想,實則點燃了長安的戰(zhàn)火。李傕、郭汜破城后燒殺搶掠,“長安城空四十余日,二三年間,關(guān)中無復(fù)人跡”(《后漢書》)。后世論及此事,多斥賈詡“毒計禍國”,清代學(xué)者王夫之更稱其“亡漢之賊”。但賈詡卻在亂局中全身而退,輾轉(zhuǎn)投靠張繡,開啟了“謀己不謀國”的傳奇生涯。
二、宛城奇謀:讓曹操折戟的毒計
建安二年(197年),張繡屯駐宛城,賈詡為其謀士。曹操南征,張繡本已投降,卻因曹操納其嬸娘鄒氏而心懷怨恨。賈詡見狀,密授三策:
1。
調(diào)虎離山:建議張繡請曹操軍移屯高坡,借口“低洼潮濕”;
2。
釜底抽薪:以“車少載重”為由,讓曹軍解甲釋鞍,放松警惕;
3。
反戈一擊:趁曹軍不備,突襲曹營。
此役中,曹操長子曹昂為護(hù)父戰(zhàn)死,典韋持戟斷后,血灑轅門?!陡底印酚涊d,曹操敗退后捶胸頓足:“吾信賈詡,致此敗也!”但賈詡卻在戰(zhàn)后勸張繡:“曹公志在天下,必釋私怨以明大度?!惫?,兩年后張繡再次降曹,曹操執(zhí)其手笑言:“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三國志》,意為:讓我在天下人面前重獲信譽(yù)的,是你?。?/p>
三、官渡定策:謀臣的精準(zhǔn)押注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遣使招降張繡,賈詡卻當(dāng)眾拒絕:“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三國志》,意為:回去告訴袁紹,他連兄弟都不能相容,還能容得下天下賢才嗎?)轉(zhuǎn)頭勸張繡投曹。旁人不解,賈詡分析:“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qiáng)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保ā度龂尽罚鉃椋翰懿俜钐熳犹柫钐煜?,此為應(yīng)投靠的第一理由;袁紹勢大,我們兵少,去了不會受重視,曹操勢弱,得我必喜,此為第二理由;有稱霸天下之志的人,必定會放下私怨,向四海彰顯德行,此為第三理由)
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糧草將盡,問計于賈詡。賈詡答:“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jī)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jī),須臾可定也?!保ā度龂尽?,意為:您在明智、勇氣、用人、決斷上都勝過袁紹,半年未勝是因過于求穩(wěn)。若抓住時機(jī),很快就能取勝)不久許攸叛逃,曹操奇襲烏巢,一戰(zhàn)定乾坤。
四、立嗣之爭:最危險的棋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為立嗣之事猶豫不決。曹丕私下問計賈詡,賈詡卻答:“愿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yè),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保ā度龂尽罚鉃椋合M麑④娦摒B(yǎng)品德氣度,勤修學(xué)業(yè),恪守孝道,如此即可)表面未言立嗣,實則暗示曹丕以“仁孝”爭位。
某次曹操問賈詡對立嗣的看法,賈詡沉默良久,答:“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保ā度龂尽罚鉃椋何以谙朐B、劉表父子的事)袁紹、劉表皆因廢長立幼引發(fā)內(nèi)亂,曹操聽后大笑,遂立曹丕為世子。此計看似輕描淡寫,實則直擊曹操痛點,難怪后人評其“一言定儲位,勝過千軍萬馬”。
五、明哲保身:亂世中的生存法則
賈詡深知自己“毒士”形象易招忌恨,晚年行事極為謹(jǐn)慎?!度龂尽份d其“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jié)高門”,甚至拒絕參與朝政,稱“詡自來無恩,今以策謀見待,天下未定,何事多言”。這種“避嫌遠(yuǎn)禍”的智慧,讓他在曹丕朝位極人臣,卻始終未遭猜忌。
有趣的是,賈詡雖為曹魏重臣,卻從未進(jìn)入曹操的“核心圈子”。曹操赤壁戰(zhàn)敗后曾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眳s從未提及賈詡?;蛟S在曹操心中,這位謀士雖智謀過人,卻始終是個“利己主義者”,難以托付真心。
六、身后爭議:毒士還是智者?
后世對賈詡的評價兩極分化:
-
批判派:認(rèn)為其計雖妙,卻不顧蒼生。如《資治通鑒》稱其“以詡之智,其不勸李傕、郭汜以收人心,安漢祚,乃為自全之計,毒流天下”;
-
理解派:贊賞其亂世求生的智慧。清代學(xué)者趙翼稱:“賈詡地望本不重,且久從張繡,后復(fù)降操,操自以見待厚,無妨共相綢繆。”
結(jié)語:
賈詡的一生,是亂世中“生存至上”的典型樣本。他以智謀攪動風(fēng)云,卻從不為任何勢力盡忠;他屢獻(xiàn)奇策,卻始終將自身安危置于首位。這種“無原則的精明”,讓他在三國亂世中活到七十七歲,位極人臣,卻也留下“毒士”的千古罵名?;蛟S正如他自己所說:“亂世之中,能活下來的,從來不是最忠誠的人,而是最清醒的人。”